无痛病房的发展:不抢高新获民心

  从2009年至今,国内第一批无痛病房经过3年建设已趋于成熟,形成一套值得复制的规范管理模式,39健康网探访了其中两家,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无痛病房和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内科无痛病房。

 

廖威明主任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下简称中山一院骨科)病房共有120个床位(不包括黄埔院区),4个专科,目前开展无痛服务的是显微创伤外科和关节外科两个专科。

 

  在这里,每间无痛病房的墙上都贴有疼痛评估表,罗列各种疼痛科普知识,护士会教每个病人如何用数字1~10来描述自身的疼痛程度。住院期间,疼痛治疗的目标是把病人的疼痛控制到低度,即0~3分,而且术后24小时内病人的主诉疼痛不超过3次。若疼痛程度在1~3分,护士会指导病患通过改变睡姿、口服止痛药等方式缓解;4分以上,医生则会对病人做特殊止痛,并增加监控频率,直到疼痛控制到3分以下。

 

   骨科主任廖威明教授介绍,骨科病人对疼痛治疗的需求很大。创伤外科收治的多为外伤或多发创伤致骨折的病人,即使及时经过外科处理,仍然承受着创伤与手术的疼痛。而关节外科做人工关节置换的病人术后疼痛达8~10分,10分已是人体疼痛最高级别,但病患却必须在术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否则将影响手术效果,而且疼痛造成的消极情绪也会影响病人的整体康复,因此这类病人需要持续镇痛,在有效镇痛基础上的术后早期功能锻炼,也有利于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

 

   为满足病人的镇痛需求,中山一院骨科病房一改 “病人喊疼了再给药”的传统镇痛模式,化被动为主动,有目标、有计划地按时给药,建立起规范化的疼痛治疗模式。廖威明主任表示,无痛病房必须坚持遵循五个原则:合理评估疼痛、多模式镇痛、个体化镇痛、超前镇痛和健康宣教。

 

   为检验病房规范化治疗疼痛的成果,廖威明主任曾对人工关节置换的病人做过一项满意度调查,结果令人欣喜。调查显示,病人经过合理镇痛处理,术后24小时的疼痛评分控制在2.24±1.54,夜间需要临时镇痛药平均人次仅为0.02,较前明显减少;98.6%的患者在术后6~8小时后即可进行无痛功能锻炼;99.5%患者选择了积极的疼痛应对方式。在疼痛控制满意度方面,最高评分为5分,病患对疼痛治疗方式的满意度为4.64±0.52,对住院期间疼痛照顾的满意度为4.61±0.65,对止痛效果的满意度为4.46±0.71。对护理工作质量满意度评分,则高达99.23±0.24。

 

 黄天雯   对这样的调查结果,骨科护士长黄天雯并不意外。她说:“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和规范,现在护士们与病人交流时都会习惯性地问病人‘会不会痛了’。病人会从心里感受到这里的医生、护士更有人文关怀,觉得自己受重视和尊重,也更愿意与我们交流并积极配合治疗了。而在规范化的个体镇痛方案指导下,出现临时疼痛的报告也非常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也很低。”有的病人亲身体验到无痛病房的优势后,会推荐其他病友过来,无形之中,中山一院骨科的病人也越来越多。

 

   廖威明主任指出,无痛病房在本质上并非新事物,也并未在疼痛治疗技术上有特别的不同,而只是病房管理上的一种新模式,其精髓在于将疼痛治疗规范化、常态化,将对病人疼痛的重视提到更高的层面。在医患关系如此紧张的今天,它虽不属于高新项目,没有了不起的大投入,却是实实在在为病人办实事的民心工程。

 

39健康网 - 39健康網 - 中国优质医疗保健信息与在线健康服务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联系我们

我来评论

已有0人参与 点击查看
注册
欢迎你,jessfgs [个人中心] [咨询医生] 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