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北京:打造健康安全之城迎奥运

2008-06-04 16:46:0039健康网社区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奥运会期间,一支主要包括医生、护士、物理治疗师、急救车医护人员、医学院学生在内的3000余人的医疗服务团队,将分赴北京赛区的竞赛场馆、训练场馆和非竞赛场馆担任医疗志愿服务

  京城,一个普通的清晨。

  8时45分,位于中环广场的市卫生局、和平里中街的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东大桥中纺街的市卫生监督所,三个会议室的视频电视同时打开,每日疫情会商准时开始。

  会商围绕着一条重要信息展开:前一日,北京一家大医院报告一起不明原因肺炎,同一天,在南方某省也发现了2例不明原因肺炎。市疾控中心的流调人员已对患者的咽拭子及血液标本进行采样,两份样本分别送检军事医学科学院和市疾控中心,并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

  很快,检测结果出来了,均为阴性,患者被诊断为“重症肺炎”。会商随即做出排除不明原因肺炎、疫情结案的决定。

  像这样的每日会商从2007年6月1日就开始了。如果说,突发疫情的防控就像一座城市公共卫生的“急诊室”,那么,从申奥成功的那一天起,北京就开始着手打造一个反应最快的“急诊室”。

  制定九大预案,拉起疫情监测网,组建快速反应应急小分队,细致到位高效率,确保奥运期间不发生重大传染病疫情――

  2008年的夏天,北京将敞开她宽厚的胸怀,迎接来自205个国家和地区的约10500名运动员和100万观众。对于一座奥运之城来说,这既是机遇,更是挑战。

  如何确保这么多客人在北京安全放心地吃饭饮水,确保这座奥运之城不发生重大传染病疫情,确保各国运动员、来宾、游客能得到最佳最及时的医疗帮助,是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奥运会的重中之重,不仅全方位考量着北京的公共卫生管理水平,更考量着政府的管理智慧。

  北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从传染病重大疫情及群发性疾病事件、食源性疾病、病媒生物及控制、宾馆饭店消毒及奥运会定点医院院内感染、放射卫生、环境卫生、饮用水卫生以及高温中暑等八个领域,对奥运会期间可能发生的公共卫生事件进行风险评估。有关部门组织专家,根据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都公共卫生事件史料,结合奥运会举办期间所处季节可能出现的情况,参照国际成功做法,对可能影响奥运会的公共卫生事件进行了细致的排查鉴定,共确定了45类事件。其中,艾滋病、流感、军团菌病、中暑、由病媒生物叮咬人引起皮肤瘙痒等属于高危险风险事件。

  根据评估结果,北京制定出《甲肝防治工作方案》等18项工作方案和《北京市奥运会霍乱突发疫情应急预案》、《北京市奥运会病毒性出血热疫情应急预案》等9项应急预案。

  有了细致缜密的预案,更要有对突发疫情及时发现、尽早控制的能力。北京市的疫情网络直报系统始建于2003年非典时期,当时的报告速度为一周左右。近年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北京市全面提升了政府应急管理水平,不断完善了疫情预报及反应系统,随着奥运脚步的临近,网络越织越密,直报随之提速:

  ――北京已实现37种法定传染病24小时网络直报,监测的触角伸向全市所有667家一级以上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每个医疗机构都配备了电脑,报告时间从5年前的7天缩短至现在的平均10小时以内,全国最快。目前,北京可在半小时内对流感、炭疽、霍乱等作出初步疫情判断,在4至8小时内明确SARS、禽流感、霍乱、O157、出血热等可疑病原体的诊断。

  ――针对奥运会期间天气炎热容易出现的肠道传染病,去年北京市又完成了335家肠道门诊监测预警系统的建设,对每一位就诊腹泻病人均化验标本并上报,这在世界上都是独此一家。

  ――政府出巨资购置了应急指挥车、卫星通讯车、理化快速检测车、现场消毒车、负压救护车等大型应急设备和洗消帐篷、快速化学气体侦检仪等急救装备;市区(县)两级19支应急处理小分队24小时备班,三年来,专项培训和演练从未间断,能够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应对处理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

  ――实验室检测是传染病诊断的最终依据。自2005年开始,市级财政连续三年投入5.66亿元,更新了疾控中心的实验室设备,引进检测新技术。现在,实验室能检测35种传染病病原体,包括SARS、禽流感、军团菌等新发传染病,覆盖了北京地区存在的所有法定传染病。

  ――以“大北京”的视角,整合了原本分属18个区县、卫生部、在京高校、科研院所、部队系统的卫生资源,建立了涵盖艾滋病、SARS、人禽流感等重点传染病的“北京市传染病网络实验室”,有效加强了各部门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沟通与措施联动。

  ――举全国之力确保奥运公共卫生安全。北京与天津市、河北省、辽宁省、吉林省、山西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厅(局)建立了七省区市重大传染病联防联控机制,对鼠疫、霍乱、人高致病性禽流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等重大传染病实行严密监控。定期召开会商会议,及时互通信息,并多次模拟鼠疫、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联合演练。

  与此同时,“大卫生”的理念也在全社会普及。2007年初,由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同国家疾控中心、北京市卫生局联合发起了“健康奥运、健康北京”的全民健康活动,作为“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整体活动之一,从限盐、限油、禁烟、抓随地吐痰这些身边事做起,编印的《首都市民预防传染病手册》、《首都市民健康膳食指南》两本手册和小盐勺一起已发到全市每户家庭。一年多来,大大提高了市民的健康意识和文明素质。

  北京市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系统的“细节到位”、“智慧型管理”, 深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如今,奥运之城已经结成一张看不见的监测网,触角延伸至街道和乡镇,24小时敏感地捕捉着各种传染病信息,一旦出现可疑情况,迅速反应。

  食品和饮用水可以放心享用,北京奥运会的食品安全标准甚至高于国际食品安全标准,中国完全有信心保障奥运会的食品安全――

  粗略估计,奥运期间,奥运村现场接待的人数将超过700万人次,仅竞赛场馆供餐就近300万份,部分场所还要保证24小时持续供餐,而且70%以上是西餐。

  食品安全,是北京必须面对的考验。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在奥运食品卫生安全工作的全过程。2005年7月,北京奥运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成立,制定了《北京奥运食品安全的行动纲要》。从那时起,北京市政府陆续建成并完善了食品安全监控系统、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和食品安全应急系统,对奥运食品全方位开始了监管。包括制定完善的奥运食品安全技术规范,确定十大类、345个品种的奥运食品安全的技术规范;制定一系列奥运食品的安全包装、储运和标准的适用原则;建立奥运食品安全监控数据库,并对监控数据进行风险评估;建立奥运食品追溯的数据中心,实现“从田头到餐桌,从餐桌到田头”的全程双向监控。

  到目前,供应奥运会的食品,不管是不是北京生产的,全部可以追溯原产地;奥运食品运输车辆也将实时监控,运输途中一旦出现车门被异常开启、路线突然改变、温度过高等异常情况,30秒内即可发出预警。

  7月27日前,所有奥运场馆内餐饮单位、签约饭店等都要达到餐饮卫生量化分级的最高等级A,所有涉及奥运场馆周围、繁华商业区、旅游景区等重点地区的餐饮单位都要达到B级以上,全市“餐饮消费卫生安全街”将达百条。

  北京还建立了11个奥运直接相关区县参加的餐饮业监测体系,定期对奥运签约宾馆饭店、比赛和训练场馆、风景名胜区餐饮单位、集体送餐企业和中小餐馆的凉拌菜、豆制品、熟肉等11类直接入口食品开展大肠菌群和9种食源性致病菌的监测。

  市疾控中心的食品微生物实验室每个月都要检测水果、蔬菜、肉类等直接入口食品和餐具各1500件,一年间,共检测了3000余个餐饮单位的3万余件食品和餐具。气相色谱串联质谱仪、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仪……十余台国际先进的检测仪不但能够准确检测国内外常见细菌性食物中毒病原菌及其毒素,就连香港“海鸥菌”等近两年新发现的食源性致病菌都无处遁形。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
特别策划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