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冯烈:糖尿病 遗传因素并不是主要矛盾

2011-02-07    39健康网    蓝飞

核心提示:对于很多糖尿病病人来说,往往呈现比较明显的家族病史状况,很多家庭都是全家人一起糖尿病。对此问题,专家表示,遗传因素虽然在糖尿病发病因素中占有一定的比重,但是生活习惯不良的危害更大!

  对于很多糖尿病病人来说,往往呈现比较明显的家族病史状况,很多家庭都是全家人一起糖尿病。对此问题,专家表示,遗传因素虽然在糖尿病发病因素中占有一定的比重,但是生活习惯不良的危害更大!

  指导专家:冯烈,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大内科主任兼内分泌科主任。从事内分泌代谢疾病的临床防治、教学和科研工作27年,曾到德国柏林自由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进修学习。擅长各型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以及它们并发症的诊治。对妊娠期糖尿病和甲亢合并妊娠的诊疗有丰富的经验。对垂体瘤、肾上腺疾病如皮质醇增多症、嗜铬细胞瘤、醛固酮增多症、性腺疾病和肥胖等其他内分泌代谢疾病的诊治也有较深造诣。

  遗传因素只是危险因素的一种

  不良生活方式是最大诱因

  在临床上总会遇到这样的病人,祖祖辈辈都没有糖尿病发病史,但是到了自己身上,就缠上了糖尿病,患者对此也大惑不解!

  其实专家表示,这也是和现在生活水平提高有关。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冯烈认为,即使祖祖辈辈没有得过糖尿病,并不是说本身就不会得糖尿病,而是可能以前人们生活水平比较低,没有糖尿病发病的条件而已。

  “比如一个人祖祖辈辈都生活比较贫困,甚至吃不饱饭,哪里会来糖尿病?”冯烈主任说,“但是现在都富裕了,民以食为天,有钱了第一件事就是去吃,运动也少,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就会发生糖尿病!”

  近年糖尿病研究进展

  对于近年糖尿病研究的进展,专家认为主要是体现在新药的研制和应用。

  冯烈主任表示,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肠促岛素”的应用,包括外源性口服胰岛素,可以提高肠促胰岛素水平;另外还有可以促进内源性“肠促胰岛素”敏感性的口服药物,可以通过抑制人体体内的Dpp4酶来减少肠促胰岛素的分解。

  此外,专家指出各国现在都在研究治疗糖尿病的复方制剂,从而有利于减少服药次数,让服药更加方便,提高病人的依从性。冯烈主任说:“或许随着更多新药的出现,虽然根治糖尿病的前景还不太乐观,但是让糖尿病病人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已经不是虚幻的梦想了!”

(责任编辑:张蓝飞 通讯员:温志勤)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诊疗频道热点文章

专家答:针灸“奇”在哪专家答:针灸“奇”在哪

关注《精神卫生法》 老年人心理健康不可忽视 2013年5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是促进精神卫生事业发展、规范精神卫生服务、维护精神障碍患者合法权益的重要法律。今年我国精神卫生宣传主题是“发展事业、规范服务、维护权益”,为动员全社会关注精神卫生事业发展,国家卫生计生委决定在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前后组织开展大规模的宣传和教育活动。……[详细]
返回诊疗频道首页 我来评两句

我来评论

已有0人参与 点击查看
注册
欢迎你,jessfgs [个人中心] [咨询医生] 退出

    39健康网 - 39健康網 - 中国优质医疗保健信息与在线健康服务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