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王陇德: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防治结合的、脑血管病防控体系

2012-05-07 15:05:0039健康网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在2012中国脑卒中大会上,王陇德院士做了题为《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全局,积极探索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防治结合的、脑血管病防控体系》的脑卒中筛查与防控工程工作报告。

  在2012中国脑卒中大会上,王陇德院士做了题为《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全局,积极探索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防治结合的、脑血管病防控体系》的脑卒中筛查与防控工程工作报告,报告全文如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众多领域呈现出持续增长、和谐稳定、协调发展的新局面。然而,在慢性病防控方面,我们却相对落后于世界上的一些发达国家。

  当前,慢性病已经成为我国国民头号健康威胁,我国国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死亡占总死亡的比例已经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76.5%上升到近85%。据2008年我国国民回顾性死因调查显示,脑血管病已成为第一位的死亡原因。其中的急性脑血管病,脑卒中的危害最为严重。

王陇德: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防治结合的、脑血管病防控体系

  我国脑卒中具有以下显著特点:一、发病率高。我国的脑卒中发病率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二、致残率高。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表明,脑血管病引起的肢体残疾是全部身体残疾的第一位。三、死亡率高。我国的脑血管病死亡率是欧美国家的四到五倍。四、复发率高。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表明,北京的脑卒中复发率占27%。我国临床资料显示,门诊脑卒中患者大约40%是二次以上复发。五、经济负担重。我国每年县级以上医院用于治疗脑血管病的直接住院医疗费在100亿人民币以上,再加上其他一些治疗费用等间接费用,每年花费要超过400亿人民币。

  我国政府一直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其核心是以人为本。而健康是人类全面发展的基础,是社会持续发展的保障。目前,我国正处在慢性疾病的高发期,这也正是需要我们动员广大医务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力量,组织开展慢性疾病防控的关键时期。陈竺部长明确指出,科学、规范、持久地开展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作是整个慢病防控的重中之重。

  工程主要工作进展回顾

  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启动两年多来,在卫生部领导的支持下,在全国各地卫生行政部门及基地医院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推动下,各项工作已经步入轨道,规范并迅速地向前推进。

  一是成立了相关的组织机构,确定了防控策略。2010年4月,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委员会正式成立,由卫生部的三位部领导担任主任、副主任,九位司局长担任成员,体现了卫生部对这项工作的高度重视。为了推动全社会的参与,积极传播健康科学知识,去年12月,中华预防医学会联合中国教育协会、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协会、全国联,中华体育总会、中华医学会、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等20家相关团体、单位,组建中国健康促进联盟,旨在利用各自优势共同为控制慢性病作出努力。在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明确我国脑卒中防控“关口前移、重心下沉、提高素养、宣教先行、多学科合作、规范诊治、高危筛查、目标干预”的防控策略。

  二是强化工作规范、制度和体系建设。制定《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指导规范》,同时,通过众多专家和基地医院的共同努力,大力推广《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国二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国卒中一级预防指南》等相关指南的临床实施。组织制定了《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医院准入条件和考评要求》。在医院申请,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核、推荐的基础上,经专家组考核,目前已经有99家省和地市级三级医院被命名为“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医院”。

  三是以基地医院为依托、稳步推进全国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作。从2011年全国报来的75家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医院全年数据来看,一共完成了颈动脉超生筛查将近38万例,其中发现颈动脉狭窄50%以上的患者3万6千名,颈动脉狭窄70%以上的患者1万7千余例,行颈动脉膜剥脱术635例。

  四是注重加强多学科学术交流与合作。举办2011中国脑卒中大会暨心脑血管病预防控制论坛,联办全国心脑血管介入等领域高层次、高质量的学术会议和论坛。

  五是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宣教,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六是组织专家编写了专业培训教材。教材包括6个分册共60余万字,开办了超声、内外科干预技术等各类培训班十多期,全年培训医护人员共4.93万人。

  七是启动了财政部、卫生部“2011医改重大专项——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试点工作”。选择了五省一市,开展80万例四十岁以上人群中的脑卒中高危人群的筛查和干预。还启动了心血管专科为主的脑卒中一级预防项目。建立了全国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协同工作信息平台,以及社区、乡镇、医院门诊和住院患者的四个脑卒中筛查与防治项目数据库,夯实了信息收集和科研工作的基础。

  八是开展贫困患者的救助。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先后捐出了四百万元爱心救助基金,支持贫困患者的筛查和干预治疗。基地医院已经对将近三千例贫困患者进行了救助。

  当前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国民保健方面知识的缺乏、部分卫生系统的领导和医护人员慢病防控意识薄弱。

  我国民众对引发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及其防控措施了解不够,仍然是当前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转变部分领导和医护人员“重治疗、轻预防”的观念,树立慢病防控意识,还有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需要去做。

  二、工作体系不健全。

  建国六十多年来,我国应对传染病已经有了比较完善的防控体系。目前,慢性病已经成为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重要疾病,在慢病防控中,危险因素的筛查和干预的主要技术措施应该由医疗机构实施,所以医疗机构应该是慢病防控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我国绝大部分的医疗机构都没有开展这项工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国慢病防控体系建设尚处在起步阶段,需要通过脑卒中的筛查与防控工作的开展和实施,尽快探索和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特色的、防治紧密结合的、新的工作体系。另,慢病防控工作也需要卫生系统内的多个方面,比如:医政、疾控、农卫、妇社、财政、科教、规财等部门的紧密配合,明确各自的职责。目前,这方面的工作规范尚未成体系。

  三、适宜技术不普及。

  2011年75家基地医院上报的数据表明,各医院血管超声筛查颈动脉狭窄的阳性率差异很大,其中阳性率20%以上的有17家,10%以下的有41家,阳性率最低的只有0.05%,说明超声筛查技术水平仍有待提高。去年全年实施CEA手术1-20例的医院占多数,实施CEA手术20例以上的医院仅有9家,仍未开展CEA的医院还有35家。因此,推广脑卒中防控适宜技术和培训专业人才是当务之急。

  四、高危人群筛查覆盖面小,干预措施不到位。

  目前,我国存在大量具有脑卒中高危因素的人群。这些人中绝大多数没有被评估过卒中风险。另,高危人群的主要干预措施也大部分未能到位,如高血压的有效控制率美国为35%,而我国仅为8%;阿司匹林一级预防使用率美国为50%,而我国仅为14%。

  2011年,筛查出狭窄在70%以上的急需干预的患者1.7万例,但实施CEA手术仅635例,实施CAS2681例,干预的患者不足20%。另外,2011年实施CEA与CAS的比例为1:4,虽然较2010年比例1:7有所提高。但距离国外推荐首选CEA干预的规范和标准(美国二者之比为9:1),还有很大差距。防控现状亟待改善。

  近期将主要强化的几项工作

  第一,充分发挥卫生行政管理职能,强化制度体系建设和知识宣教。

  在卫生部的统一领导下,各级疾控、医政、农卫、社等部门,要探讨心脑血管病等防治资源的整合,发挥卫生行政职能,提升工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要结合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作时间,制定工作制度、技术准入、指导规范和考评办法,要通过行政干预手段,加强慢性病相关临床规范与指南在医疗机构中的推广、落实。“十二五”期间使脑卒中防治知识教育至少惠及1亿民众。

  第二,建立专家库,重视人才队伍建设。

  去年4月,卫生部发文,成立了“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专家组”。在此次大会上将成立“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中青年专家委员会”和“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基地医院专家委员会”,形成覆盖全国各省市的专家网络体系。

  计划“十二五”期间,培养具备防治新理念的脑卒中筛查与防治专业人才5万名。要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经济欠发达地区,积极推广脑卒中防控适宜技术。

  第三,加强基地医院建设,构建覆盖全国的网络体系。

  构建包括省、地市、县区医疗机构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以及各级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在的脑卒中筛查与防治网络体系。争取3至5年内,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部分地级以上城市,至少建立起1所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医院,建成国家的防治网络体系。各省、区、市也应建立本地的基地医院网络体系。以基地医院为依托,以点带面,建立区域性的一、二级医院协作网络。

  第四,构建多学科合作模式,推进脑卒中筛查和干预。

  各级医疗机构和广大医护人员要打破传统的“重治疗,轻预防”的医疗服务模式,鼓励多学科、多层次、多专业的合作,关注慢性病相关学科间的交叉领域,防治结合,打造健康宣教、高危人群筛查、内外科预防干预、急性期规范治疗、康复护理、疾病管理的一体化服务模式。

  2011年,财政部、卫生部医改重大专项——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试点项目要在五省一市完成80万例40岁以上人群的筛查干预任务。明年将扩大到16个省市,2014年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各基地医院每年还将完成门诊和住院病人的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干预不少于5000例。“十二五”期间共计划完成2000万目标人群的筛查,将建立百万社区和乡镇及住院患者中的脑卒中高危人群干预前瞻队列。

  第五,注重科学研究,加强信息化建设。

  当前,在制定我国的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和技术规范中,应用的依据绝大部分都是国外的研究成果,这种状况亟待改变。

  在科研立项中,将科研项目与医疗机构实际工作相结合,鼓励基地医院开展脑卒中科研,使科研工作“面向基层、面向临床、面向防治工作需求”。同时,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办好每年一次的“中国脑卒中大会”,广泛开展多学科学术交流与合作。

  目前,我们已经建立了全国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作资源信息共享平台。个基地医院和基层协作单位,一定要保证报送数据的质量,及时、完整地提供脑卒中筛查与防治的科学数据。

  第六,继续做好贫困患者救助。

  继续募集“爱心救助基金”,进一步扩大城乡贫困人群、孤寡老人等社会弱势群体中脑卒中高危人群及患者的救助范围,同时探讨适宜中国国情的慢性病人群的社会保障制度。

(责任编辑:李娟)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中国互联网百强,于2000年3月9日开通,中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多年来,在健康资讯、名医问答、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引领在线健康信息,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

特别策划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