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上海市普陀区率先建立了全国首家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简称医调委)。《白皮书》以2011年9月至2012年8月的全区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工作为背景,以医患纠纷现状和成因分析为切入点,从人民调解员的视角,就医患纠纷人民调解情况进行梳理分析,从而发现问题,提出建议,希冀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一年中,普陀区共发生医患纠纷196件,其中,医患双方自行协商了结的共31件,诉至法院已立案或尚待立案的共43件,由区医调委受理的共122件;经调解成功的共115件;化解成功后协议履行率为100%,无一例反悔;针对疑难复杂案件,区医调委先后召开了19次专家咨询会,为化解纠纷提供了19份专业医学意见书。针对患方过度索赔的现象,区医调委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与患方一起计算,加之耐心劝导,大部分案件都能得到患方的理解和认可,赔付趋于理性。一年间,医患纠纷案均索赔为18.6万元,经调解案均赔付降至7.5万元,两者相差2.5倍;其中,非死亡类医患纠纷案均赔付为4.02万元。
现在一旦发生患方不能接受的诊疗结果,其中的一些人往往采取过激方式发泄不满情绪。《白皮书》分析道——有的固守“三不”方针,即不肯鉴定、不肯尸检、不肯起诉;有的在医疗机构公共场所停尸,纠缠围攻医护人员,甚至围堵医疗机构大门,用拉横幅、设灵位、烧纸钱等违法方式强迫医疗机构同意其赔付要求;还有的通过群发短信,上论坛发帖,写微博等方式传播己方一面之词。有些患方在同医疗机构协商解决时偏离法律规定,动辄索赔几十万,甚至对被鉴定为无责的案件也漫天要价。据统计,今年5月至8月,全区因医患纠纷出警达 20 次,医闹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当今社会医患纠纷的多发,有体制、机制、法律、道德、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因素,但医疗机构对部分医患纠纷的产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白皮书》经过深入剖析认为,医疗机构应深刻反省的问题存在于三方面。一,医疗服务还不够人性化。有些医务人员对患者询问不够全面,容易导致漏诊,有医务人员在询问患者时不够耐心细致,以致疏漏了患者的病史或者用药过敏情况,最终影响患者术后恢复;二,诊疗技术还不够专业化。有的医务人员对高难度手术的操作风险预计不足,对患者病情发展趋势估计不足,手术操作不够恰当,且对后续突发情况缺乏必要及时的补救措施和成熟的处置机制,导致患者情况恶化;三,医疗机构管理还不够规范化。不少医患纠纷起源于病历的制作、修改和保管不够规范。有的病历字迹比较潦草,使患者或家属认为医生态度不够严谨,甚至质疑病历的真实性。
《白皮书》建议,政府应切实承担起公共卫生和维护群众健康权益的责任,认真研究完善医院的运行机制,有效维护医院的公益性质。医疗机构在为患者提供高新精湛技术服务的同时,必须努力保证医疗服务的安全,尽量减少差错和事故,为患者提供安全放心的医疗服务。医疗机构还应设立监管部门,落实考核机制,对违反法规纪律的行为果断给予惩处。卫生行政监管部门应依法实施行政监管职权,加强安全医患排查工作,加快改进医疗机构薄弱环节,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让公众感受到医疗机构改善医患关系的决心。
(责任编辑:邢琳)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