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的今天,人们开始关注心脑血管疾病的各项指标。随着单位体检的普及,“体检”这一防病、查病的有效工具也日渐得到重视。然后,体检真的能查出心脑血管病吗?正规、有效的体检应该如何进行?
指导专家:向定成,男,医学博士、科室副主任、主任医师。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内科教研室主任、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心血管专业负责人。擅长于心血管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及各种心血管急危重症的诊治及抢救,尤其在冠心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面有一定的造诣,技术特长为冠心病和外周血管疾病的介入性诊断和治疗以及心脏起搏器等介入技术。
现状:
中国目前的体检模式比较粗糙
向定成指出,体检确实是发现心血管疾病十分重要的手段,然而目前我们的体检存在针对性不强、不规范的情况。
比如体检项目的筛选,出于经济、耗费时间等考量,大部分的情况都是体检对象(尤其是单位体检)自主随意选择项目。然而,从健康的角度来讲,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体检前先对体检对象进行划分,比如把对象分为已患有心血管疾病、有心血管高危因素(低危、中危、高危)与普通的人群这几类。然后再根据这些分层,对不同人群采取不同的体检套餐。
“现在有很多系统可以对危险因素进行分层,分层以后,可以决定你属于哪个层次,你该接受什么检查。但这项工作很难实施,”向定成说,无论是对体检单位还是个人来讲,很少人愿意去做这件事,现阶段许多体检仅仅是按照年龄或职务来划分,而这些划分没办法达到个体化、全面评估的要求。
应对措施:
先评估、筛查 再进一步“深挖”
“现在的体检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只针对检查,而不重视评估,”向定成解释说,评估包括心理、职业特征、健康指导等方面,体检前要通过职业特征评估分层,体检时要关注心理方面,体检后不能仅仅针对化验单,还要与体检对象交谈,得到全面、真实的评估。
比如,对于白领阶层或比较年轻的群体,要先从他们的职业特征考虑。这些人群虽然比较年轻,然而平时生活节奏快,饮食不规律,工作、生活压力大,所以他们即使不吸烟,四大危险因素也不多,也属于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因为他们这样的生活方式本身就很不健康,决定了他们容易诱发急性心血管死亡事件。所以,体检也要强调心血管疾病的筛查。
向定成提醒,白领阶层除了关注四大危险因素,还要增加一项——家族史,比如家里有45岁之前得过心脑血管疾病的男性,或55岁以前得过心脑血管疾病的女性,这类人的后代患冠心病的几率比没有家族史的人要高很多。
从中国目前的体检模式来看,比较合适的做法就是:对象分类后,确定一套筛查性质的体检;完成最基本的体检项目后,根据体检结果或对象的自我疾病感觉,再独立“深挖”某一方面的检查;然后咨询医生,做一个全面的评估。这是目前比较合理,可行性比较强的折中做法。
对于检查的周期,作为筛查性质的年度体检是必须的。如果是危险人群的复查,就要根据对象本身的危险分值,低危人群可以2~3年复查一些项目,中危人群1~2年,而高危人群就更为频繁,有些指标每2、3个月就要复查一次。具体复查的频率与项目可以与医生进行商榷。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擅长领域:在吉林三甲医院从事中医、针灸理疗工作二十余年。曾在长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研修,曾受俄罗斯政府邀请从事中医、针灸等中医诊疗工作。撰写国家级、省级医学论文20余篇,并亲自带教多名中医进修学生。擅长风湿、类风湿、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引起的各种关节肌肉疼痛,中风偏瘫、痿症、哮喘、癫痫、呃逆等消化系统、神经系统、骨关节、软组织、肌肉等疾患的诊疗。
擅长领域:专长糖尿病及并发症、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及内分泌相关疾病的中医调治,对眩晕、头痛、呼吸道疾病、胃肠道疾病、腰痛、关节痛、月经病、皮炎湿疹等常见病均有一定诊治心得。
擅长领域:擅长: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妇科疾病,对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结肠炎、月经不调、女性不孕、卵巢早衰、更年期综合征、乳腺增生等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擅长病后及术后身体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