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胃镜检查会变得跟吃药一样容易么?

2014-01-02 10:37:45健康界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胶囊内镜的工作原理是:先给微型机器人的电池充充好电,然后把它送入身体内,机器人缓慢地随着人体的肠胃运动遍历胃肠道,机器人体内携带的微型摄像单元以一定的速度拍摄腔道影像,并通过微型无线发射模块以射频信号的形式传送至体外接收装置,医务人员可以在接收装置上进行医学图像观察处理和诊疗。

  2013年12月,一个不大不小的收购案吸引了众多医疗人士的眼球。总部位于爱尔兰都柏林的柯惠医疗正以8.6亿美元的现金收购总部位于以色列约克尼穆的GivenImaging。这是一家提供可视化诊疗胃肠道紊乱疾病的以色列医疗技术公司,以它的Given系统而闻名于世,其中包括在其总收入中占65%的小肠药丸摄像头,置于食道的Eso药丸摄像头和置于结肠和直肠中的Colon药丸摄像头。

  药丸摄像头,又称胶囊内镜,它的工作原理是:先给微型机器人的电池充充好电,然后把它送入身体内,机器人缓慢地随着人体的肠胃运动遍历胃肠道,机器人体内携带的微型摄像单元以一定的速度拍摄腔道影像,并通过微型无线发射模块以射频信号的形式传送至体外接收装置,医务人员可以在接收装置上进行医学图像观察处理和诊疗。

  胶囊内镜目前主要适用于器官检查包括小肠、结肠和胃。小肠是整个消化道系统检查里面最小的一块(大约只占整个检查的5%),却是竞争最激烈的市场,国外的GIVENS,MICROCAM和中国的金山公司,都有自己的杀手锏产品。整个2012年,小肠胶囊内镜的全球市场大小大约为2亿美金。在更广阔的结肠和胃的市场,之前是GIVENS一统天下,而在2013年3月,中国国家药监局首次批准了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联合国内一家公司研制的“胶囊内镜机器人”,这是胶囊胃镜首次在胃上的临床应用。

  很多人不禁会问,在胃肠道肿瘤患者逐年增长的今天,这个像胶囊一样大小的机器人是否可以取代传统的胃镜检查?

  据原卫生部的相关资料,我国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死亡率占到所有肿瘤的70%,遗憾的是,我国早期胃癌的检出率却只有5-10%(早期胃癌5年生存率为80%以上,晚期胃癌却不到30%),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很多病人害怕常规胃镜检查引起的恶心、呕吐腹胀等不适,错过了诊断的最佳时机。消化内科的专家指出,有胃癌家族史、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黏膜肠化和不典型增生及做过胃部切除术的病人,需要定期进行胃镜检查,以便早期跟踪判断病情。即使是健康人,建议40岁后每1~2年也要做一次胃镜普查。虽然现在各大医院也推出了无痛胃镜,(其实就是在胃镜检查时候进行麻醉来减少病人的不适和检查时间),可麻醉副作用也让很多人望而却步。

  那么,胶囊内镜在胃、结肠、小肠上的临床应用是否意味着传统内窥镜时代的终结呢?笔者认为,虽然胶囊内镜的前途无限,但仍然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需要走。

  首先,与相对成熟的小肠胶囊内镜技术比较,胃这个部位由于充满液体,相当难控制,现有几种解决办法都不够成熟,一种是由传统的核磁共振设备改造而来的体外控制设备,成本昂贵,而且病人需要大量饮水才能实现胶囊在胃里面的运动控制;另一种是医生持体外永磁性磁铁来控制体内胶囊,但是这样准确性差,而且控制困难由于胶囊内镜在胃的移动受限,检查效果势必会受到很大的局限。

  其次,由于胶囊内镜搭载的电池体积受限,维持的电量也有限,注定了从图像质量上面无法达到传统内窥镜的成像效果。如果以后的技术能够完成电池的无线远程充电,将会在成像质量上得到一个飞跃。

  再次,吞服后的胶囊在病人自身胃肠道动力的作用下沿着消化道运行,以每秒2张的速度连续拍照,并将图片以数字信号无线传输给被检查者体外携带的记录仪进行储存记录,医生通过影像工作站对放大后的图像进行浏览、筛选、诊断。胶囊内镜一般在体内工作约8小时,可获得50,000-60,000张彩照,但是无形中大大增加了医生的读片工作量,在中国三甲医院人山人海排队做胃镜的情况下,胶囊胃镜从临床医生角度推广有相当的难度。不过,好在现在也有技术创新,以色列的GIVENS公司就发明了一套程序,能够自动筛掉90%左右的相似程度很高的照片,大大减少了医生的读片压力。

  最后,高昂的价格也是个阻碍。相较于传统胃镜的几百元检查,胶囊胃镜在国内的定价接近4000元,而且属于全自费项目,目前只在高端体检,富裕或者特殊人群中推广。不过,随着高端商务人士以及富裕阶层对自己健康越来越重视,胶囊内镜检查这几年还是会有非常迅速的增长。

  我们相信,随着胶囊机器人技术越来越完善,在不远的将来,胃镜检查真的就会变得跟吃药一样简单,普及。

特别策划
热门问答更多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