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刘中民:心脏移植发展受限于供体短缺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虽然心脏移植是治疗终末期心衰的金标准,但其含金量在慢慢消退,因为只有极少部分患者能够接受这种治疗,所以要考虑进行一些变革。用全人工心脏来代替心脏移植今后的一个努力方向。”第八届东方心脏病学会议大会执行主席刘中民如是说。

  聚焦人工心脏和老年瓣膜病治疗

  记者:今年的心外科论坛有什么热点?

  刘中民教授:心脏内科医生和外科医生的关注点往往不一样。对心脏外科论坛来讲,譬如以古老的话题心力衰竭心衰)治疗为焦点展开讨论,能让大家将这个疾病治疗的历史、过去和现状以及未来有机结合。今年有两个主要内容,心衰的人工心脏辅助治疗与老年心脏病外科治疗的一些理念和进展。

  人工心脏是治疗心衰的重要手段,欧美洲心衰治疗指南都把人工心脏作为重要的治疗技术。但人工心脏很昂贵,而且目前我国尚无人工心脏产品注册。这使一部分紧急心衰患者缺少了一个有效延长生命的救治手段。因此我们要发挥自己的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推动产学研结合,联合技术人员、医工人员和企业共同研发各种类型的人工心脏,在国内形成人工心脏研发的潮流。这次论坛设立了国产化人工心脏研发的学术交流专题,讲述研发过程、研发经验和一些困难,通过交流也许可以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同时也为将来人工心脏通过动物实验以后,过渡到临床试验的过程中,早期形成多中心研究模式,缩短临床研究的过程,且结果更加可靠,有利于使国产化人工心脏通过SFDA的批准,令终末期心衰患者得到有效救治。

  另一个主要内容是老年瓣膜病治疗的一些新理念和做法。因为老年瓣膜病患者多数伴有心衰和其他疾病,传统心脏手术风险更大,这个专题主要讨论采用复合或者杂交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通过建立杂交手术室,用导管和外科结合的方法进行所谓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或肺动脉修复等,这些技术也是当前大家比较关注的。

  人工心脏发展日新月异

  记者:人工心脏方面有哪些进展?

  刘中民教授:终末期心衰和一些紧急情况如顽固性恶性心律失常、大面积心肌梗死以及其他原因所致心脏功能突然丧失等,可以做心脏移植,但找到合适的供体是个难题。没有合适的供体就无法挽回患者的生命。人工心脏的发明解决了这个问题,可以保持心脏的供血,即使这个心脏跳得很弱,也可以让患者的心脏休息,取代心脏的功能,得到生存的希望。

   现在的人工心脏是全植入性的,还不是全人工型的。植入性和部分植入性人工心脏可以让患者带泵生存,维持和延长生命。这有两点益处,其一,可以过渡到有合适的心脏供体,完成心脏移植。其二,一些患者心脏暂时遭受严重损伤,失去动力,有了人工心脏的动力支持,受损心脏可以慢慢恢复,即避免了短时间的死亡,又避免了今后的心脏移植。80年代起人工心脏在欧美国家使用,种类不断增多,有体外/体内、暂时性/永久性、部分式/全部式和电动/磁悬浮等,体积也从很大变成很小,最小不到100克,植入方式也越来越多。现在有的经过小切口可以从主动脉植入,也可以腔内植入,人工心脏的发展日新月异。

  随着生物材料发展,干细胞所用材料已经从原来的钢铁、钛合金、硅橡胶等变成现在采用一些生物材料,其与人体组织相溶性更好,且不易形成血栓,解决了人工心脏这个最大的问题。去年法国蓬皮杜医院制造了一个生物材料全人工心脏,植入后能够被血液里的一些成分所覆盖,减少血栓形成,对术后抗凝和抗感染的要求降低,所以人工心脏是我们未来治疗终末期心脏疾病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

  心脏移植发展受限于供体短缺

  记者:心脏移植方面的进展又如何?

  刘中民教授:心脏移植是治疗各种终末期心脏病的手段,1968年南非的巴纳德医生从美国斯坦福学习归国后做了全球第一例,患者术后活了18年,后因交通意外死亡,从那时起,心脏移植为终末期心脏病患者带来新希望,成为金标准和最有效的手段。

   随着移植技术发展,尤其是移植后抗排斥反应药物的发明,移植后患者生存期越来越长,需要移植的患者越来越多,能够开展移植的医院越来越多,出现供体和受体严重不匹配。因为现在能够提供的供体越来越少,特别是我国因为没有脑死亡法,供体过去通过非常严格的管理程序从死囚获得。我们又提出了心脏死亡供体的概念,不是以患者脑死亡为标准,而是以心脏停跳为标准提供器官,但是一旦心脏死亡,对心脏病患者来说,可用程度和可靠性就会低很多。按照国际心脏移植或器官移植法则,它是公平分配、全程透明、按照需求和紧急情况配给。但我国的心脏移植问题众多,包括网络化、标准化、技术、经济、术后抗排斥反应等。因此虽然心脏移植是治疗终末期心衰的金标准,但其含金量在慢慢消退,因为只有极少部分患者能够接受这种治疗,所以要考虑进行一些变革。用全人工心脏来代替心脏移植今后的一个努力方向。

  细胞治疗研究尚待国家政策支持

  记者:您在基础研究方面的科研有哪些进展?

  刘中民教授:细胞治疗是现在世界上研究的比较多的终末期心衰治疗方法。当心衰患者心肌受损时,心脏细胞本身有效的输出细胞减少,或者是细胞形态变化,不具备原来心肌的功能,这种情况下,用干细胞或者他自己的细胞体外培养再回输,改善心肌细胞的输出状态,修复损伤的心肌组织,改善心肌收缩功能,缓解心衰,延长生命,尽量避免人工心脏和心脏移植这种高技术、高风险、高投入且术后需长期监护的医疗手段。

  我们在建立干细胞工程中心,在心衰治疗细胞的来源方面现在主要是做一些动物实验。首先证实了细胞分离技术的可靠,也证明了分离出来的细胞在体外确实可以进行传代,第三是这些细胞回输进去以后,确实发挥了心肌细胞的收缩功能。现在国家在干细胞研究方面尚无明确标准和制度,我国尽管很多科学家在做广泛的干细胞基础研究,但苦于没有临床试验的平台和准入标准,所以还停留在专利阶段,要待国家有关政策和标准出来后申报。希望5~10年,细胞治疗特别是干细胞对心衰的治疗能为心血管病治疗提供一种颠覆性的手段,起到革命性的结果。

  面对医患矛盾保持平常心

   记者:医患关系方面您有何想法和建议?

   刘中民:目前伤医事件越来越多,医患关系紧张。这不仅是医患层面的关系,有很深层次的社会原因。社会转型发展,很多人的利益受到触动,心态变得浮躁,形成很多社会矛盾,但受社会道德、舆论和规则以及法制制约,很难随意发泄。但在医院诊疗疾病过程中,可能因为没有达到预想效果或花费超出计划,以及与医生沟通不够等形成矛盾,原本这种矛盾可防可控,可解释或沟通。但由于社会矛盾长期积压,医患关系可能成为一个发泄点,这非常不可理解,也是转型时期特有的一种社会矛盾的表现方式。这对医生和患者都产生了很大的伤害,会严重制约医疗科技的创新,严重限制医疗发展,会迫使医生尽可能不看重病,尽可能做全检查来避免责任,最终受害的还是广大患者。我们非常不愿意看到这种医患同时受伤害的情况出现。

   迄今为止,作为医生,我们还是保持怎么想办法让患者诊断明确,尽可能减少检查,吃最少的药,花最少的钱,用最简单的方法治疗好,这是我们这一代医生一直追求的。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我认为医生的职业道德和把患者治好的强烈责任感没有减少。当然也不得不面对现实,从院长的角度来说,我们不停教育医务人员,不管技术怎么样,服务态度一定要好,要从患者角度着想。但是医学本来就是经验医学或者是未知医学,治好所有患者显然不可能,要尽量和患者沟通,要告知患者比如手术风险是多少,把握有多少,但有时医生说风险很大,患者可能吓的不敢手术,同样也会有意见。我们要把一些医学专业的东西,变成通俗的生活事例来解释,使患者能够明白,譬如你在家里不来看病,风险是100%,来医院看病是医生和你共同承担风险,任何病都有风险,感冒也有风险。手术风险10%是全世界或者全国或医院统计的结果,但对具体患者就是100%。就相当于开车上路,车停家里不会出车祸,一旦上路就有车祸风险,但是否出车祸要看驾驶技术、车况、路况、天气等各种情况,手术亦如此。这种沟通使患者容易理解要采取的措施和风险以及彼此要承受的问题。

   关键问题还有怎样降低患者费用,现在是循证医学模式,同时要考虑经济性,很多患者会问,用进口的还是国产的好。我就说,就像买电视机,国产电视机同样什么频道都可以看,但是如果有钱要买进口的大屏幕的也未尝不可。进口的可能更清晰一点或屏幕更薄一点。同样道理,进口药物或器材可能比国产的疗效好一点,但国产的同样能够治好病。

   对医患矛盾,作为医者,我们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保持职业的操守。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中国互联网百强,于2000年3月9日开通,中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多年来,在健康资讯、名医问答、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引领在线健康信息,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

特别策划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