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相关政策创新以外,未来人才工作重点在于开发、评价、使用、流动和激励等五个环节:坚持高端和基层人才并重;制定更加开放均衡,注重能力的引才政策;建立以职业分类为基础,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分类动态的人才评价制度;建立人员编制动态管理机制,健全以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主的用人机制;建立人才顺畅流动、合理有序的配置机制;从物质和精神上给予人才激励与保障”,俞家栋副司长说。
2014年10月28日,中日医院建院三十周年“而立论坛”之“人才政策论坛”举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副司长俞家栋作了题为《推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工作创新发展》的人才政策专题报告。
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壮大 服务体系建设发展迅猛
建国初期,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不到1000人,而现在我国人才队伍总量1.2亿,其中5550万为专业技术人才,约占人才总量的46%。这可以说是我国专业技术人才工作很大的成绩。
围绕以两院院士、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政府津贴、留学回国人员为主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国家在政策创新和制度改革方面走得非常稳健,目前已印发18个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的人才规划,全国各个省市区都出台了人才规划。
有一个初步统计,目前国家层面上有关专业技术人才的政策性文件总共有400多项;中央有关部门及各省市区制定出台的创新性政策措施总共有770多项。重大人才工程这几年已有突破性发展,比如由中央组织部牵头的“千人计划”和“万人计划”。
千人计划现在已引进人才四千多人,最终可能会达到一万人规模。万人计划自2012年启动以来,正在稳固推进。各个省市区总共出台各类人才工程项目307项,地市级启动项目2300多项。俞家栋副司长形象地说,人才工程项目开展得欣欣向荣从冠名就可见一斑,目前大江大河大山的名字,都已经快被用光了。
人才工作的本质就是服务,俞家栋副司长介绍,目前的服务体系建设发展步伐迅速,已有国家级继续教育基地80多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5460多个,留学人员创业园280个,针对各个项目引进的人才、专家,服务人员也专门设立了服务窗口。
服务体系建设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各个方面在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的领导下,于政策创新、队伍建设、工程实施等方面的不断推进、积极创新。俞家栋副司长认为,正是由于服务体系的保障,使得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作用日益凸显。
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有量缺质 高素质人才及创新能力不足
2014年8月18号,习近平总书记在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谈人才问题时用了两个数据。我国拥有世界一流科学家一百多人,仅为美国的1/10。在158家国际一流科研机构和156家二流科研机构中,只有2.26%的研究带头人是中国籍科学家,这与我国的大国地位完全不相称。
俞家栋副司长说,习总书记的话正指出了我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最重要最突出的问题,即人才创新能力不够,高层次人才缺乏。
习总书记在今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到文艺作品时,也用了两句话“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没高峰”,完全可以平移到对人才队伍的评价上。数量上说,现在的研发人员是361万,总数绝对是世界第一,但是质量不行,高素质人才的创新能力远远不足。
问题出在哪儿?俞家栋副司长指出,第一是因为制约人才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障碍还在。比如分配激励机制,收入在不断增长,但是与所受的教育程度、所做的贡献相比却很不相称。
第二是因为对人才工作的投入不足,人才服务体系仍不够健全。
克服落后的人才使用观念 建设顶天立地的人才队伍
要解决好人才的结构性不合理问题,俞家栋副司长认为应当贯彻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32字方针。
第一,服务发展,人才优先。服务发展就是为科学发展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才优先则包括四方面的内涵:1.资源的优先开发;2.结构的优先调整;3.投资的优先保证;4.制度的优先创新。
第二,以用为本,创新机制。人才需要人尽其才,但在人才的使用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1.不够用,除了总量不够,还有结构性短缺;2.不适用,辛苦培养出来的人,用不上、不好用、不适用;3.不被用,缺乏施展才能的舞台和条件,用习总书记在2010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话来说,是5个落后观念造成的:武大郎开店--高我者不用;叶公好龙;不能正确处理引进儿子(本土人才)和女婿(人才)的关系;求全责备;论资排辈。
因此,对人才要以用为本地“用”:1.用当适任,用所长不用所短;2.用当其时,要用对时机;3.用当尽才,要用就放手用,放心用,让人才能够充分发挥才干。
第三,高端引领,强化基层。做人才工作,不但要抓紧高端的、创新的、战略性的,一个人能带领一支队伍,兴旺一个领域的科学大家,也不能忽视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这就是人才工作中的“顶天立地”,否则基层不牢,地动山摇。
第四,分类开发,协同推进。每一个不同领域的人才培养成长规律不尽相同,就像医学与教育领域不同,医学中的中医和西医不同,因此必须分类开发,尊重不同类别人才的成长规律。
改革人才评价发现体系 以能力和业绩为评价导向
俞家栋副司长指出,未来,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将成为人才工作的重点之一。按照《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政策创新要在10个方面有所突破。
而人才机制机制则需从5个方面进行改革:1.培养开发,包括不同阶段的教育,以及工作后的继续教育、在职培训等;2.要有人才的评判、发现机制;3.选拔任用,为人才寻找合适的岗位,发挥能力;4.流动配置,人才不能终老在同一岗位,要有流动配置机制;5.保障激励。
在评价发现体系改革方面,最主要涉及的是职称政策改革。职称政策包括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和专业技术职业资格制度两个方面。现行职称制度建立于1986年建立后,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调动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积极性,提升专业技术人才地位,改善专业技术人才待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制度体系的内在关系不清晰,29个系列和49个执业资格关系不清晰。2.部分职称层级设置不完备。3.职称评价不够科学,没有特别科学的标准。出现“想评的干不出,会干的评不上,评上的不好用”等问题。4.职称制度覆盖范围有限。5.评价机制不够完善。
新一届政府对执业资格卡得很严,李克强总理多次要求要放松规制,释放市场潜力,充分发挥市场力量,因此对专业技术执业资格,特别是准入资格把关很严。
未来职称工作应当怎么做?俞家栋副司长认为,首先要总体推进,制定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总体意见,对总体走向、制度设计做框架性的工作;第二要分类推进,因为总体方案比较原则性,因此需要在分类上多做工作。比如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方案,过去中学和小学的职称分属两个系列,分开评;现在把中小学合在一起,中小学的最高职称也能到正高。
总体说来,就是以执业分类为基础,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加强管理,完善服务,重业内认可,同时也重社会认可,最终建立科学、分类、动态的,面向全社会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职称制度。
俞家栋副司长说,人才评价是世界性难题,除了评价指标本身是否科学合理之外,还涉及到其他因素,比如评委会人际因素,指标设置,人际结构比例设置怎样更科学等等问题。
人才流动顺畅合理有序 物质与精神双重激励保障
在人才使用方面,目前《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已经开始实施,旨在形成“人员能进能出、岗位能上能下、薪酬能高能低”,人员编制动态管理,以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主要内容的用人机制。
除了岗位聘任管理制度,建立人才顺畅合理有序流动的配置机制也十分必要。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讲,人才资源的配置要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
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在尊重市场机制决定性作用排在第一位的情况下,要通过一些象征性手段,比如保证重点岗位、重要行业,包括引导人才向基层流动,实现政府的调节作用。
俞家栋副司长介绍,目前有一项工程叫“万名专家服务基层行动”,让高层次的、大院所的专家们,去到老少边穷地区服务一段时间,解决急迫问题,建立长期联系,效果是非常好的。
而对人才的激励和保障应该包含两方面的内容,物质激励是最基本的,此外还应有精神激励,也就是各种形式的表彰表扬。就在一个多月前的9月22日,第五届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
多措施并举促进选拔培养 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俞家栋副司长在介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32字方针时提到的高端引领,正是说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我国的高层次人才队伍体系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层级:
首先是院士制度。今年9月的两院院士大会通过了关于深化院士制度改革的一些细节,包括院士的申报制度、退休制度、退出制度等……院士制度改革也是三中全会的重点任务之一。
其次是政府特殊津贴制度制度。到现在为止,享受津贴的专家总数为16.7万人,健在的13万左右。目前每两年选拔5千人,其中4500人是专业技术人员,500人是高技能人才。
第三是百千万人才工程。工程最初定位是选拔培养一百名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专家,一千名国内一流,一万名后备人才。从九五年到现在将近二十年,总共选拔四千多人。目前,这支队伍的力量正在逐渐显现。
吸引留学人员回国的工作也是选拔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工作任务之一。统计数字显示,81%的中科院院士,54%的工程院院士,77%的重点大学校长,80%的国家863、973首席科学家,72%的国家重点项目学术带头人都有海外学习经历。
改革开放以后回流的总共是144万人,其中最近三年回来的超过80万人,去年一年就有35万。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1.中央对人才的重视;2.国内的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条件好;3.广大海外学子对祖国家乡的感情以及报国之志;4.在外面学习生活工作实属不易。
俞家栋副司长介绍,这两年,我国出台了五十多个留学回国政策,涉及留学回国人员的科研资助、创业支持、入境出境、安置、调整、工龄计算、医疗保险、税收、子女上学、计划生育等方方面面,搭建留学回国人员服务体系,成立有107个成员单位的留学人员服务联盟。
如何更好的吸引和选拔高层次人才,他认为主要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制定更加开放、均衡的引才政策。政策不针对身份,而是更多针对能力。凭能力、业绩享受优惠条件;
二、推荐一些重点的引才计划。包括千人计划、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资助项目、留学人员科技活动择优资助项目等。
三、支持留学人员回国创业。
四、做好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时代发展越快,技术更新越快,继续教育要求越高。现在全国继续教育办学机构超过20万所,各类高等教育机构有将近3000所,中等教育机构涉及这类的有700所,各类行业培训机构15万所。专业技术人才的知识更新工程更是由中央财政给予资助,这个工程每年的任务是培训一百万人次经济发展重点领域的人才。
五、博士后的培养工作。青年人才的关注不够是我国人才工作的弱项,改善应从博士后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开始。
现在我国博士后总量达13万,每年进站的1万多人,总共出站的约9-10万人。现在在站的博士后平均每人两年承担2-3项的课题,国家级项目占40%,出站后人均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0.5项,20%左右的博士后获得部委以上的科技成果奖或荣誉称号。博士后里,已经产生50多位院士。
俞家栋副司长介绍,今后博士后工作主要是对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以及加强国内外交流。目前已经与香港、德国、韩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始交流,既把里面的人送出去,也把外面的人请进来。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在39健康网主办的医疗服务创新论坛上,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卫生管理与政策中心主任、美国麻省卫生福利部卫生政策高级研究员蔡江南教授,在接受了39健康网专访时,多次强调政府应该打破医疗资源的垄断以及尊重医疗人才对于医疗改革的重要性。
擅长领域:在吉林三甲医院从事中医、针灸理疗工作二十余年。曾在长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研修,曾受俄罗斯政府邀请从事中医、针灸等中医诊疗工作。撰写国家级、省级医学论文20余篇,并亲自带教多名中医进修学生。擅长风湿、类风湿、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引起的各种关节肌肉疼痛,中风偏瘫、痿症、哮喘、癫痫、呃逆等消化系统、神经系统、骨关节、软组织、肌肉等疾患的诊疗。
擅长领域:内科疾病,尤其是在呼吸系统(如急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咽喉炎,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等)和消化道疾病(如胃肠炎,胃溃疡,脂肪肝,肝炎,胆囊炎等)诸病种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擅长领域:专长糖尿病及并发症、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及内分泌相关疾病的中医调治,对眩晕、头痛、呼吸道疾病、胃肠道疾病、腰痛、关节痛、月经病、皮炎湿疹等常见病均有一定诊治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