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慢性肝病 预防比治疗更重要

2014-11-18 18:07:4439健康网
栏目关注:

  所谓“智者远见于未萌,明者避危于无形”,许多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都是悄无声息的,如果患者不提前警钟长鸣,病发时恐怕已为时晚,肝病就是其中典型的一类需要尽早干预的疾患。中医治病强调“治未病”的学术理念,正好符合“智者”、“明者”的中心思想,而西医在预防肝病的观念上尚不及中医。

  肝病的发展过程可以用“殊途同归”来形容。其发生可以是各种原因,包括最常见的肝炎病毒,酒精,药物,及自身免疫性,遗传代谢性等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形形色色的肝病最终都会以肝纤维化的途径,逐渐演变称为肝硬化,而致肝功能严重受损,直至肝功能衰竭。这其中的问题就是,许多患者不到肝硬化期并不会出现明显的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往往对自己的病情不予重视,西医的常规检测手段亦对肝纤维化的病程进展灵敏度不高,所以患者感觉到身体不适时,可能已到疾病的中晚期,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以乙肝为例,我国有1.2亿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多数携带者处于免疫耐受状态,只要肝功能保持正常,又无临床症状及阳性体征,大多数人都报以“得过且过”的心态。但是现代人们来自于社会及生活的压力较大,加之劳逸失当、饮食不节、饮酒、药物、情志失调等,难免会打破这种免疫耐受的平衡状态,通常患者都会以抗病毒治疗为主,长期服用如拉米夫定、阿德福韦、恩替卡韦等抗病毒药,但即便如此,肝纤维化也仍在悄悄地向他走来。

慢性肝病 预防比治疗更重要

  西药并没有专门地抗纤维化的药物,所以很多患者病毒是控制了,但纤维化却没有得到改善。中医则提出在抗病毒的基础上联合抗纤维化治疗,即所谓的“双抗”治疗,在纤维化尚未成熟之前就对其进行预防,充分应用“治未病”的理论来保障肝炎患者的健康。

  对此,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感染科主任、传染病与流行病学教研室主任、巴斯德研究所客座谢青教授说道,因为抗病毒治疗只能有效减少肝纤维化中星状细胞的旁分泌,但却不能阻止星状细胞的自分泌激活,因此抗病毒治疗后的慢性肝病患者仍需持续进行抗肝纤维化治疗,抗病毒治疗与抗肝纤维化治疗应该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抗肝纤维化治疗能够和抗病毒治疗起着协同作用,两者相得益彰,既有利于病毒的抑制与清除,也有利于肝组织病理损伤的改善与修复,延缓或者阻止肝硬化的形成《金匮要略》中曾提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样的独特见解,肝与脾,关系甚密,它们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如影随形。肝病病症多虚实夹杂,而正虚是病之本,故主张以扶正化瘀方辨证施治。

  日前,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谢青教授和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徐列明教授团队进行的小样本探索性研究观察扶正化瘀片联合恩替卡韦片治疗慢乙肝肝纤维化的疗效,该研究显示了联合治疗的绝对优势:抗肝纤维化药扶正化瘀片联合抗病毒药恩替卡韦治疗1年,肝纤维化的改善率和肝脏炎症改善率显著提高。可见,肝纤维的早期即进行预防和干预,疗效远远优于真正到了肝硬化后期的治疗。

  中医“治未病”思想源远流长,与现代预防医学相互渗透、融合,则更放异彩、发挥其不可忽视的作用,证明其不可磨灭的独特理论的正确性。肝病的预防与治疗也要遵循祖国医学“治未病”的思想,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防贯始终。以唐代医家孙思邈的名言来总结,即面对肝病预防比治疗更重要的原因,“是以圣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不迫于即逝之后”。

谢青主任医师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    康复医学科,感染科

多年来主要从事传染病学专业,尤其是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和基础研究。80年代末在国内较早地应用肝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和亚急性重型肝炎,应用肝活检技术提高了肝脏疾病的诊断水平,并对常见传染病的疑难杂症特别是慢性病毒性肝炎、重型肝炎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诊断和治疗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特别策划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