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复旦大学成立上海首家“妇产科医疗联合体”

2015-11-02 16:59:53红房子医院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10月28日,上海市首个妇产科医疗联合体——“复旦大学妇产科医疗联合体”(下简称“妇产科医联体”)在复旦大学的推动下正式成立。妇产科医联体整合了复旦大学妇产科学学科的优质资源,在成员单位内就诊,患者可获得“同质化、高水平”的妇产科诊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红房子”技术提供的高质量医疗服务。

  家住闵行区的方女士早上5点就来到红房子杨浦院区排队挂号,可门诊大厅内已是人头攒动,长长的队伍里挤满了从本市各区以及外地赶来的患者和家属,他们焦急地等待着……随着单独二胎政策的放开,高龄产妇的增加、妇科疾病谱的变化,老百姓对妇产科诊疗技术和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优质妇产科医院人多排队长”、“对临近的医疗机构不放心”、“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影响了患者和孕妇的就诊体验。

  “看病难”的问题何以缓解?10月28日,上海市首个妇产科医疗联合体——“复旦大学妇产科医疗联合体”(下简称“妇产科医联体”)在复旦大学的推动下正式成立。妇产科医联体整合了复旦大学妇产科学学科的优质资源,在成员单位内就诊,患者可获得“同质化、高水平”的妇产科诊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红房子”技术提供的高质量医疗服务。

  “双向转诊”与“绿色通道”:打破医疗机构间的壁垒

  此次成立的复旦大学妇产科医疗联合体,是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支持下,由复旦大学医管处及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共同牵头,联合了复旦下属其他11家提供妇产科诊疗服务的医院共同组建而成。12家成员单位在全市10个区县形成了具有14个诊疗点的妇产科诊疗网络,该网络共拥有妇产科床位1719张,2014年妇产科门急诊数高达 2674114人次。医联体形成后,成员医院将在妇产科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流程优化、信息共享、精细管理等方面进行一系列融合。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院长、妇产科医联体管委会共同主任徐丛剑表示:“妇产科医疗服务具有其自身特点,成立妇产科医联体,是希望通过整合资源、服务医改、提升品牌、共谋发展,促进复旦大学妇产科诊疗技术规范化、服务同质化,带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让老百姓能享受更加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

  妇产科医联体的建设将探索专科方向的 “双向转诊”机制与渠道的建立。“双向转诊”是国家推进分级诊疗制度的重点举措,三级医院收治高危、疑难患者,而慢性病和康复期患者可转至一级或二级医院。在医联体建立之前,即使在复旦大学体系内,医疗机构间也没有形成顺畅的深度合作关系,多数情况下患者转诊有许多困难。为了获得优质服务,患者往往选择三级医院就诊。虽然复旦大学的各附属医院大多为三级医院,但因种种原因,其医疗资源的利用仍然存在明显的不均衡,部分医院收治病人能力的上限不断被挑战,而部分医院的医疗资源又常常被闲置。医联体的建立使得这一范围内的“双向转诊”形成一种常态合作机制。考虑到医联体框架内的部分医院为区域医疗中心,与社区医疗已建立了较为紧密的转诊制度,而红房子医院基于技术优势和在长三角地区的口碑,此前已与江浙沪二十余家区市县妇幼保健医院签订了技术指导合作协议。在此基础上,成立妇产科医联体将进一步提升既往已建立的这些多层次双向转诊的格局,不仅可能有效推动专科医生和患者合理分流,扩大优质妇产科医疗资源的辐射面,而且加强综合性医院与专科医院之间的优势互补,克服专科医院与综合性医院在妇产科领域发展上的资源差异所带来的困境,提高妇产科专业整体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更好地为广大百姓服务。当然要实现这一愿望,在体制机制上仍然存在许多有待克服的难题,红房子医院副院长李笑天坦言:“妇产科医联体建立后也将继续‘摸着石头过河’,希望在磨合中探索出更为合理的转诊方案。”

  医联体的建立也将重点在各成员单位间打通“绿色通道”。据介绍,各成员单位在医联体平台上通过资源分享实现快速分配。乘着这辆“直通车”,患者在任意一家成员单位即可按程序预约妇产科医院预留的部分床位和专家门诊。目前,妇产科医院已对中山医院妇产科一些特殊病例开放了超声筛查的“绿色通道”,帮助部分在中山医院建卡的高危及疑难孕妇做超声大排畸,而这项服务原先只面向在妇产科医院建卡并承诺在妇产科医院分娩的孕妇提供。

  “复旦模式”的探索:在联合体中释放专科能量

  复旦大学副校长、上海医学院院长桂永浩认为,新形势催生新的医疗运行模式,妇产科医疗联合体的建立是复旦大学在儿科医联体后的又一重要尝试。国外经验表明,构建医联体可以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质量和整体效率,避免医院盲目扩张,对医疗机构发挥协同服务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对复旦而言,实现各家附属医院妇产科水平的整体提高,其意义不仅在于为民众提供更加优质和便捷的医疗服务,同时也助力复旦附属医院的妇产科在联合体中释放出更大的能量,探索出专科发展的“复旦模式”。

  在“妇产科医疗联合体”中,妇产科医院等三级医院向其他成员单位输出人员和技术,通过建立三级医院与成员单位医务人员间常态化的技术交流与培训机制,促进联合体内部的人才流动和诊疗技术提升。此外,医联体鼓励成员单位相互协作,开展多中心研究,合力解决临床的科研难题。据介绍,上海市公共卫生中心计划一方面派出业务骨干指导联合体内妇产科合并传染性疾病的诊治,另一方面与医联体内其它医院开展紧密合作,如邀请“红房子”的骨干医师指导妇产科学科发展,从而实现技术的交流、完善与提升。

  复旦大学通过妇产科医联体的建设,整合妇产科优质医疗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帮助医联体内承担区县医疗中心职能的成员单位快速提升诊疗水平,借助区县中心医院的区域辐射能力,最终实现基层医院和三级医院之间的合作与沟通。经过一段时间的建设与磨合,复旦大学附属医院将全面提供同质化的优质诊疗服务,患者能就近在妇产科医联体12家医疗机构的14个诊疗地点享受到标准化、连续化的“红房子”技术和服务,使得专科疾病诊疗也能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复旦大学妇产科医疗联合体建立后,如何实现持续健康发展,让优质医疗资源辐射更大范围,这不仅需要医联体完善自身架构、建立高效管理机制,也需要财政、人力资源、社保、物价等多方的支持和联动。”复旦大学医管处处长、妇产科医联体管理委员会共同主任伍蓉表示,“希望在各方的支持下,妇产科医联体内部能在分级诊疗模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生多点执业上进行尝试,探索复旦模式,为上海市医疗改革提供实践依据。”

特别策划
热门问答更多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