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长海医院首次利用“ECMO技术”成功抢救重症肺炎患者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今年5月6日,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重症监护室(ICU)于急诊收入一名45岁男性重症肺炎患者。在钟海忠副院长的协调下,急诊科许硕贵主任、长征医院心脏外科王志农主任迅速提供了各种相关仪器设备,9 日晚10点钟,由心脏外科王军、韩庆奇副教授、丁金奎医生及手术室田甜、张树娟护士组成的团队,经过一个小时的手术,晚11点ECMO开始运行。

  今年5月6日,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重症监护室(ICU)于急诊收入一名45岁男性重症肺炎患者。入院后经各种抗感染、支持及吸氧治疗,患者高热不退,呼吸困难不断加重,血氧饱和度持续下降。5月8日果断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但至5月9日,在吸入纯氧情况下动脉氧分压(PaO2)仍小于 50 mmHg,床旁胸片监测,病变迅速蔓延至全肺,病情进展迅速。传统的治疗措施均已使用,病情无丝毫逆转迹象,于是科室决定由白冲主任、董宇超副主任及赵立军副教授、夏阳、张伟、秦浩、张蓉、肖嘉等医生组成急救小组,经反复讨论和论证后,决定采取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缩写ECMO)支持治疗。

  在钟海忠副院长的协调下,急诊科许硕贵主任、长征医院心脏外科王志农主任迅速提供了各种相关仪器设备,9 日晚10点钟,由心脏外科王军、韩庆奇副教授、丁金奎医生及手术室田甜、张树娟护士组成的团队,经过一个小时的手术,晚11点ECMO开始运行。ECMO运行3分钟后,脉氧监测的血氧饱和度即由75%上升到95%,显示体外氧合成功。随后调低机械通气的压力及给氧浓度等参数,最大限度减少因机械通气导致的肺损伤。

  成功使用ECMO后,患者的血管(上、下腔静脉、桡动脉、深静脉)、气管、食道、尿道有七根插管,稍有躁动就有极大的风险,需要即刻处理,治疗及护理任务异常繁重。管床医生密切观察全身各脏器功能及病情变化,根据病原学变化及时调整抗感染治疗,并兼顾水电平衡及全身营养。治疗过程中床旁纤支镜及胸片监测提示肺部通气改善,炎症也逐渐吸收,但患者的消化道及泌尿道却出现了出血迹象,而体外膜肺也出现大块血栓,继续使用ECMO的风险加大。急救组及时讨论病情变化及治疗风险,决定ECMO脱机。5月18日晚,ECMO成功撤机,5月19日停用呼吸机并拔出气管插管。经过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及胸心外科全体参与救治的医护人员9个日日夜夜的精心治疗和守护,终于迎来了苏醒后患者及家属满意的笑容。目前患者病情稳定,正在进行康复治疗。

  报道显示,采用传统呼吸支持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呼吸衰竭患者的生存率约为18~44%,但同期相同严重程度的患者经ECMO和保护性机械通气等治疗措施,生存率可达66%。因此,在传统方法治疗过程如病情持续进展或伴心血管功能不稳定的呼衰患者,为保持良好的气体交换、避免通气过度和气道高压,ECMO不失为一种临时挽救生命的手段,为治疗原发病争取宝贵的治疗时间。

  这是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第一例使用ECMO V-V转流方式抢救重症肺炎的病人,在整个救治过程中,为了确保成功,赵立军、夏阳、张伟、秦浩、张蓉、肖嘉等急救组医生,24小时不间断值守在ECMO机器旁。以王汇护士长、盛赛花、周丹、吴华萍、何婷婷、唐淑慧、程岚、付应元等组成的呼吸ICU护理团队,面对整个复杂的全新抢救模式,不畏困难,迅速行动,组织大家边参加急救,边学习摸索ECMO治疗中的护理新问题,为救治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ECMO是代表一个医院危重症急救水平的一项技术,它是由体外循环技术衍生而来,用以暂时对重度心、肺功能衰竭患者进行有效的体外呼吸循环支持,为医疗人员争取更多的救治时间。该技术在我院呼吸ICU病房首次成功应用的经验,将为更多的心肺功能严重障碍的患者提供新的治疗手段。在这场与死神角逐的过程中,也充分体现了我院在多学科联合抢救危重病人方面的优势及长海人为了患者无私奉献、勇于探索的精神。

特别策划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