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2成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被误诊?专家:老人这些症状要当心

2017-01-11 12:22:5939健康网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乏力、贫血、蛋白尿、全身骨头疼痛……你以为这些只是老人年纪大了在所难免?但有一种血液肿瘤正是悄悄隐藏在这些平淡无奇的症状之中,等待着时机发动致命一击,这就是多发性骨髓瘤。

  “20%-25%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初诊时找错了科室,”近日,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血液内科主任侯健教授在接受39健康网采访时表示,“多发性骨髓瘤的初期发病症状与多种老年人常见疾病类似,隐匿性较高,许多患者被表面症状所蒙蔽,走进肾内科、内分泌科、骨科等相关科室,导致治疗延误”。

  他所提及的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多见于中老年人的血液肿瘤,发病率为1/10万, 约占恶性肿瘤的1%, 发病年龄大都在40~70岁之间。与大多数人的想象不同,这一疾病的发病率在血液系统恶性疾病中高居第2位,仅次于淋巴瘤。

  老人出现以下症状要当心

  多发性骨髓瘤是由于具有合成和分泌免疫球蛋白的浆细胞发生恶变,大量单克隆的恶性浆细胞增殖导致的血液肿瘤,至今仍然无法治愈。早期症状主要有贫血、骨痛、肾功能不全、感染、出血、神经症状、高钙血症、淀粉样变等,而4大核心症状则为CRAB——高钙血症、肾功能不全、贫血、骨质病变。

1

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血液内科主任侯健教授(左五)接受媒体群访

  侯健教授表示,在多发性骨髓瘤确诊的患者中,很多患者起病时的表现都是腰腿疼痛进行性加重,直至卧床、甚至发生骨折;再就是体检查血发现贫血,才考虑到多发性骨髓瘤的可能。还有一些患者,蛋白尿多年,肾功能不全,有的甚至发生了肾功能衰竭,反复就诊肾内科,却不知其实是多发性骨髓瘤引起的肾脏损害。以上种种表现就是多发骨髓瘤临床表现中常说的CRAB症状。

  “40-70岁的人群中,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乏力、贫血、感染、蛋白尿、下肢浮肿、全身骨头疼痛,短期内无法自行恢复的,以及出现无明确病因的病理性骨折的,都应该考虑多发性骨髓瘤的可能性,并及时前往血液内科就诊。”侯健教授提醒。

  与此同时,他也建议,医生群体同样应当加强多发性骨髓瘤的相关知识教育,提升疾病防范意识,推广诊疗规范,实现多发性骨髓瘤治疗的可及性及规范性,医患携手共进,降低误诊率。

  老龄化助推肿瘤高发  规范诊疗需求迫切

  作为多发性骨髓瘤发病率的重要影响因素,上海飞速上涨的老龄化程度令侯健教授更为担忧。

  数据显示,上海市截至2015年底,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已占30.2%,老年人口已经占到全市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且高龄人口占比越来越多,这也就意味着,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治形式将更为严峻。

  侯健教授提出,作为常见血液肿瘤疾病,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方案历经多年时间,已形成成熟的诊疗指南,但规范化治疗尚有可改进之处,应从加强精准诊断,规范用药治疗、长期随访等多个方面入手,全面提升多发性骨髓瘤的规范化诊疗工作。

  改善预后首先需提升患者依从性

  多发性骨髓瘤的发展过程从无症状(SMM,冒烟型)到有症状,也就是症状性骨髓瘤。如果能早期诊断、及时有效的控制以及个体化的医学指导,患者病情控制可能更好,生存期更长。近10年来,随着诊断技术及药物的突飞猛进,多发骨髓瘤患者的生存预后得到显著改善。

  侯健教授表示,在治疗方面,随着新药的不断上市,患者的生存预后也随之显著改善。研究显示,这些生存改善主要体现在临床试验中依从性较好的患者,尤其是能够坚持长期规范化治疗的患者。因此,临床医生在选择治疗方案时,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提高患者依从性也尤为重要。

  新药和传统药的排列组合,成为了现在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案。具体来说,主要包括蛋白酶体抑制剂、免疫调节剂、抗体药物以及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抑制剂等新药以及激素、化疗药等传统药物。

  侯健教授透露,从传统的沙利度胺、来那度胺、地塞米松“三驾马车”到首个口服的蛋白酶抑制剂伊沙佐米问世,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药物层出不穷,最新上市的伊沙佐米在服用的便利性、副作用以及耐药性上相较现有药物均已有较大改观,而蓬勃发展的单抗药物则进一步为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具备经济能力及诊疗条件的患者不应放弃希望。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中国互联网百强,于2000年3月9日开通,中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多年来,在健康资讯、名医问答、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引领在线健康信息,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

特别策划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