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聚焦世界疼痛日!医生:身上出现疼痛,这几个错别再犯了

2018-10-11 18:43:0039健康网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中国患者更喜欢自己判断疼痛的情况,不愿采取药物治疗是中国疼痛患者的共同特点,他们更倾向于选择按摩、贴膏药、针灸、热敷、休息等起效缓慢的方式,等到疼痛难忍时,才会选择医疗干预。”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疼痛科主任万丽教授说道。

“痛,我全身都在痛!”47岁的广州人张希在医生面前,声泪俱下的形容自己这三年来的生活,“我有时感觉像是被点击,有时又像被人扔在火里面烧,有时又像被刀割,吃也吃不下,睡也睡不着。”

这么严重,为什么还要“拖”3年才来医院看?

“啊?刚开始痛的时候,我吃了止痛药,挺管用的,我就没多想了,只是现在发作越来越频繁,实在是忍不下去了!。”

在各大医院的疼痛科室里,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据2017年全球疼痛指数(GPI)报告发现,中国是身体疼痛的“重灾区”,有超过90%的调查对象经历过身体疼痛,但仅有28%的人会及时采取行动,甚至有20%的中国人选择“让时间来治疗疼痛”。

10月11日是第15个“世界镇痛日”,10月15日~21日为“中国镇痛周”。目前,在国际医学界,疼痛被列为继“呼吸、脉搏、血压、体温”之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

“中国患者更喜欢自己判断疼痛的情况,不愿采取药物或者微创治疗的方式缓解疼痛是中国疼痛患者的共同特点,他们更倾向于选择按摩、贴膏药、针灸、热敷、休息等起效缓慢的方式,等到疼痛难忍时,才会选择医疗干预。”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疼痛科主任万丽教授说道。

“疼痛”是病?还是症状?

在大多数人的观念中,疼痛只是疾病的一种症状表现,只要疾病治好了,疼痛自然会消失,“不可否认,在某些患者身上的确适用,例如手术开刀,术后出现疼痛,等身体慢慢痊愈,疼痛感消失;或者我们吃了脏东西,肚子疼,拉几次,把脏东西排泄了,疼痛自然就好了。”万丽教授表示,这种随着原发病因消除,疼痛也随之消失的病情,我们称之为急性疼痛。

可还有“成千上万”的疼痛患者,在原发病因消除后,疼痛仍持续存在,并呈进行性加重。

一般对持续或反复超过3-6个月疼痛,此时机体已经发生了明确的病理生理变化与原有结构功能完全不同,被医学界称为“慢性疼痛”,慢性疼痛又被定义为持续超过治愈时间的“无价值”的疼痛。

“长期饱受病痛折磨的这类慢性疼痛,是疼痛科医生最需要关心的患者。”

万丽教授举例道,带状疱疹的病人就是其中之一,带状疱疹病毒不仅会使皮肤受损,更重要的是这个病毒是“侵犯”神经,很容易出现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这种疼痛可迁延数月甚至数年从而成为一种慢性病。就像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一样需要长期用药,需周期性微创神经调控治疗进行缓解和治疗。

面对疼痛七成国人选择“隐忍”,什么情况下该去医院?

在2017年的全球疼痛指数报告中显示,我国目前至少有1亿的疼痛病人,但有超过70%的人选择了忍受,多数人认为这是疾病的“附属品”,无法避免。

“这种观念就是一个最大的误区,一旦患上不明原因的疼痛,或者经历了一种原来没有经历过得疼痛,首先要做的是去专科排查是否是专科疾病导致的疼痛,或者直接去疼痛科就诊。”万丽教授指出,疼痛科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职能就是进行“疼痛疾病分筛”。

其实,在中国临床中,这样的观念误区还有很多……

误区1: 身上出现疼痛马上吃止痛药

危害:掩盖病情,尤其是凶险的危急重症如心绞痛心肌梗塞主动脉夹层破裂、急腹症等。

正确方式:出现不明原因的剧烈疼痛及时就诊急诊科或疼痛科,在排除危急重症前提下,针对病因合理治疗。

误区2: 得了慢性痛,不痛时不吃,痛时才吃止痛药

危害:需长效镇痛时,不遵医嘱停药,不能维持稳定的血药浓度,可致疼痛控制难度加大,进而导致抑郁、功能受损、体重降低、睡眠障碍等。

正确方式:按时给药。

误区3:吃药后出现恶心、呕吐、便秘等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

恶心、呕吐、头晕、乏力是止痛药的常见副作用,在药物起效时,往往可能出现一定的副作用,一般服药2-3日后,此类副作用即可以耐受,因此不需要停药,只需进行水化,即增加饮水量,促进排泄,可减轻副作用。

误区4:生“蛇“去看皮肤科,痛了再看疼痛科

危害:带状疱疹病毒为嗜神经病毒,主要破坏神经系统。

正确方式:可及时就诊疼痛科,给予早期、足量、足疗程抗病毒治疗、抗炎、稳定神经电活动、改善神经血供的综合治疗,预防后遗痛的发生。

误区5:吃了止痛药,以后就不能停了

原则:小量开始、晚上开始、逐渐加量、逐渐减量至停药

目的:早期药物干预,保证睡眠,稳定情绪,促进机体修复

通过合理控制疼痛达到患者可耐受的水平,帮助患者重返工作,恢复正常生活状态。

误区6:我是神经痛,医生开的抗抑郁药我不吃

三环类抗抑郁药和SNRI/SSNRI是国际公认的一线抗神经病理痛药物,在极低的剂量即达到抗神经痛的作用,通过作用于PAG释放更多5-HT、NE而起到抗痛作用;而其抗抑郁剂量往往需要达到100mg以上,作用两周时方起效,因此在多个国家指南均将其作为一线抗神经病理痛药物;度洛西汀也有类似的作用,且副作用更小。

误区7:脖子痛一定是得了颈椎病

脖子痛最常见的为颈肩肌筋膜炎所致的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是由长期低头工作、看电脑、手机,以及不良姿势引起;颈椎退行性病变也常引起脖子痛,最常见的为落枕,但是我们不能把颈椎退行性病变都成为颈椎病,因为中年以后的成人都有不同程度的退变,而只有有疼痛不适相关症状的才可能称为颈椎病

出现颈肩部(脖子)疼痛,首先要纠正不良生活习惯,需要注意放松休息颈部肌肉,每天坚持做肌肉拉伸或“米”字操。

误区8:只要是颈椎病,都可以做“米”字操

神经根型颈椎病急性发作期,会加重神经水肿,“米”字操不适合椎动脉型颈椎病,易致猝倒;脊髓型颈椎病做“米”字操,容易加重微损伤,引起血/脊髓屏障受损缺血加重,严重者甚或引起脊髓型颈椎病快速进展的症状,比如大小便失控、下肢瘫痪等。

误区9:癌性疼痛吃阿片药物会成瘾

长期使用阿片类镇痛药,尤其按时口服药物,发生成瘾可能性极低,错误的观念导致临床上经常出现病人不遵从医生的医嘱用药,表现为尽量不使用、使用弱阿片类药物代替、或减少使用的剂量或频次等,使疼痛未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反而可能增加滥用药风险。

癌症患者只要严格按照医生指导,服用阿片类药物的控释、缓释制剂镇痛,可以保证理想镇痛治疗的同时,使成瘾发生率<1%。

误区10:老年人止痛自行用口服止痛药

由于中老年本身有心脑血管等慢性疾病,口服止痛药物,如果选择不当,比如服用非甾类消炎药,容易导致心血管意外事件及胃肠道出血的高风险,

对于急性的关节疼痛,建议使用非甾体类镇痛药(NSAIDs)外贴制剂,更为安全有效。

万丽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麻醉科

2005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麻醉专业,博士,副主任医师。广州市麻醉学会青年委员。从事临床麻醉工作近10年,具有扎实的麻醉学相关基础知识和临床技能。承担大量麻醉医疗、教学、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慢性疼痛机制研究、麻醉与器官功能保护。发表科技论文13篇,参编医学专著1部,主持与参加科技项目3项。《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审稿专家。主要发展方向为胸科手术麻醉。

特别策划
带状疱疹
擅长带状疱疹专家更多
  • 林艳霞副主任医师深圳市蛇口人民医院

    擅长领域: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大学针灸专业,从事康复科工作15年,对面瘫、落枕、颈椎病、肩周炎、急性腰扭伤、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肌劳损、膝关节疾病、中风偏瘫、头晕、头痛、失眠、耳鸣、耳聋、尿潴留、便秘、 关节扭伤、软组织损伤、网球肘、外伤术后,周围神经损伤,颞颌关节炎、腱鞘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月经不调、痛经、不孕不育症、乳腺增生、带状疱疹、小儿免疫力低下、小儿消化不良、肥胖、亚健康、乳腺增生、过敏性鼻炎、胃肠功能紊乱等疾病的诊断、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 赖梅生副主任医师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

    擅长领域:中西医结合治疗痤疮、糠秕孢子菌毛囊炎、带状疱疹、红斑狼疮、白癜风、黄褐斑、癣、扁平疣、湿疹、荨麻疹、皮肤瘙痒症、银屑病、淋病、梅毒、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失眠、咳嗽、口腔溃疡等疾病。

  • 史天威副主任医师郑州人民医院

    擅长领域:研究生学历,在读博士,主治医师,毕业于中山大学皮肤性病专业。 熟练诊治如过敏性皮炎、湿疹、荨麻疹;免疫性银屑病、白癜风、皮肤血管炎;皮肤附属器疾病如痤疮、脱发、酒渣鼻;真菌性手足癣、股癣、体癣、花斑癣、甲真菌病;病毒疣、带状疱疹;对重症药疹、硬皮病、大疱病、皮肌炎、红斑狼疮等累及其他系统的较严重皮肤病以及疱疹、尿道炎、梅毒、淋病、尖锐湿疣等性传播疾病也有较深入的研究。 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SCI论文1篇,专业论文10余篇。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