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血要突破三大误区

2011-1-19    39健康网    北京新闻中心

  献血常识需要突破传统观念

  误区一:担心感染疾病

  据报道,一项关于人们不献血原因的调查显示,排在第一位的是担心感染疾病,占到46.4%。

  其实,采血部门所用的针头、血袋及所有耗材都具有国家资质,都是经过严格灭菌的一次性医疗用具。每位献血人使用一个新血袋,采足血液后针头当场剪掉,集中高压消毒后送指定部门处理。因此,献血是绝对安全的,不会感染任何病症。

  误区二:献血“伤元气”

  一个健康人的总血量约占体重的8%,一个成年人的总血量约为4000-5000毫升。平时80%的血液在心脏和血管里循环流动着,维持正常生理功能;另外20%的血液储存在肝、脾等脏器内,一旦失血或剧烈运动时,这些血液就会进入血液循环系统。

  一个人一次献血200-400毫升,只占总血量的5%-10%,献血后储存的血液马上会补充上来,不会减少循环血容量。献血后失去的水分和无机物,1-2个小时就会补上;血浆蛋白质,由肝脏合成,一两天内就能得到补充;血小板、白细胞和红细胞也很快就恢复到原来水平。

  人体的血液在不断新陈代谢,每时每刻都有许多血细胞衰老、死亡,同时又有大量新生细胞生成,以维持人体新陈代谢的平衡。献血后,由于造血功能加强,失去的血细胞很快得到补充。一个健康人按规定献血,其实更有利于健康。

  误区三:一次献400毫升太多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的规定,献血年龄为18-55周岁,两次全血捐献的献血间隔为六个月以上,每次献血量为200-400毫升。我国采血袋分为200毫升、300毫升、400毫升三种,不同标准的血袋所配的抗凝剂含量不同。相关机构倡导一次献血400毫升,因为这不仅不会影响献血者健康,还对受血者有三大好处:

  1.输注单人份血液比输注多人份血的输血副反应减少一半以上。

  2.输血传染病风险大大减少:由于窗口期问题(病毒感染初期,用现代化的技术不能检测到病毒标志物,这段时间称为“窗口期”)以及献血者血液中可能感染了未知病毒等等原因,目前,输血尚具有一定的风险。通常失血病人临床用血一次至少400-00毫升以上,若一次献血200毫升,则一次输血至少需要2人-3人份血液,输血风险增加一倍以上。

  3.输血免疫反应显著降低:由于血液也是一种异体组织,一个人如果输入他人的血液可引起一些免疫反应。如果一次献血量为400毫升,可使受血者被输入的血液来源减半,致敏源减半,输血免疫反应显著降低。

  世界各地献血平均年龄为17-65岁,美国、加拿大、瑞士等国家一次献血量为450毫升,德国、荷兰为500毫升。我国的香港一次献血量为350-450毫升,台湾一次献血量为250-400毫升。长沙市民一次献血400毫升的献血人次,占到献血总人次的40%。目前上海一次献血400毫升者的比例达30%以上。

  献血会引起贫血吗?

  不会。因为献血只是血液的暂时少量减少,很快就会恢复正常,不影响人体血液的再生功能。而贫血是一种疾病,患有贫血病的人在献血查体时,就会被检查出来,这种人是不能参加献血的。

  经常献血可以降低血脂吗?

  人们由于体力活动的减少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体内积存了越来越多的脂肪。好多人的血脂长期处于较高的水平,俗称“血稠”。“血稠”的结果就是脂肪一层层地附着在人们的血管壁上,最后导致动脉硬化、血管弹性降低,形成心脑血管病。而经常献血,减少了体内一部分粘稠的血液,再通过正常的饮水,填充了血容量,使血液自然稀释,血脂就会随着下降,也就减轻了动脉硬化的隐患。

  为什么推行捐献成分血?

  成分献血是借助血细胞分离机采集某一血液成分(如血小板),同时将其他血液成分回输给捐献者体内的过程。医学专家表示,成分献血是目前最为先进的献血方式,在许多国家已经被广大无偿献血者普遍接受。

  一袋机采血小板成分可以使因止血困难而濒临死亡的病人起死回生;一袋机采粒细胞成分可以使严重感染无法控制的患者得以缓解;一袋机采外周血干细胞成分可以移植给罹患不治之症的血癌病人,使其重建造血功能。机采成分血使临床医生拥有了更多和更有效的医疗手段。假如还是沿用捐全血的方法就不容易达到上述目的。一位成分血捐献者可以向病人提供一个治疗量的血液成分,不但快捷简便、临床疗效好,而且可以大大减少因输入多人份血小板产生的副作用。

    39健康网( 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陶慧婷)

39健康网 - 39健康網 - 中国优质医疗保健信息与在线健康服务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