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陆林院士携8位睡眠健康领域专家 教你如何“睡好觉”

2021-03-25 16:12:0039健康网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有研究显示,疫情期间儿童青少年抑郁发生率为24.9%,自杀意念与自杀行为的发生率也均显著高于疫情前水平,睡眠障碍在青少年中更是普遍存在。

“良好睡眠、规律睡眠是身心健康的基础,相信此次活动将极大促进睡眠医学、精神卫生医学,特别是青少年心理健康学科的发展,助力更好地谋划和布局学科的未来发展。”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院士在由《医师报》主办,北京北陆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支持的“规律睡眠,健康未来”——2021世界睡眠日直播活动上表示。

“每个人1/3以上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为了让醒着的时候生活有质量、身体更健康,就一定要睡得好。而如何将科学的睡眠医学知识广泛传播,让学术活动更具生命力,是我们共同的责任。”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李凌江教授在致辞中表示。

活动中,陆林院士、李凌江教授携手8位睡眠健康领域专家,分享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如何保障睡眠与心理健康。会上还启动了“驻梦少年 ‘陆’力同心——青少年睡眠与心身健康线上调研”,关爱青少年心理健康,助力健康中国建设,为全民健康的中国梦赋能!

驻梦少年 “陆”力同心——青少年睡眠与心身健康线上调研启动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保证占人口总数20%的儿童青少年的健康就是保证国家100%的未来。”陆林院士指出,《中国青年发展报告》显示,约3000万17岁以下青少年儿童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且患病率呈上升态势。有研究显示,疫情期间儿童青少年抑郁发生率为24.9%,自杀意念与自杀行为的发生率也均显著高于疫情前水平,睡眠障碍在青少年中更是普遍存在。

“若想有效阻击青少年的心理问题,社会支持系统的建立非常重要,需要学校、家长、医疗机构等多方的共同努力。”陆院士表示,为进一步了解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及睡眠状况,由《医师报》主办,北京北陆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协办,腾讯健康、新浪健康媒体支持的“驻梦少年,‘陆’力同心——青少年睡眠与心身健康线上调研”项目启动。

调研时间为3月20~30日,扫描下方二维码,参与调研。

马现仓教授:加强睡眠健康教育  提升公众生活质量

“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睡眠调查报告数据显示,我国有超3亿人存在睡眠障碍,超过3/4的人要在晚上11时以后入睡。”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马现仓教授介绍,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可引起专业医务人员及普通民众的不同程度的心理应激,部分还会出现失眠、恐惧情绪、焦虑、抑郁等。

多项研究发现,新冠疫情爆发期间医护人员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显著高于全国正常人群。睡眠障碍和严重睡眠障碍比例明显增高。

新冠疫情期间,普通民众以及一线抗疫医护人员的睡眠较平常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睡眠时长的改变,就寝时间的延迟,入睡及维持睡眠困难为最常见的表现。

躯体疾病、生活习惯、环境、心理、药物等因素均会影响睡眠质量。马现仓教授指出,保持良好心态,改善睡眠环境,加强锻炼、劳逸结合,注意饮食以及药物治疗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研究显示,九味镇心颗粒可有效改善焦虑患者的入睡困难、睡眠不深、早醒、失眠等症状。

“常态化疫情防控下,我们应积极进行睡眠卫生健康教育宣讲,辅助民众更快恢复到正常健康的睡眠模式。最终达到减少疾病发生,提升整体生活质量的目标。”

汤艳清教授:失眠矫正应以改善心理认知为主

“由于缺乏对睡眠过程的生理和心理基础的了解,许多患者持有影响失眠的错误信念并产生相应行为,因而对睡眠产生了负面影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汤艳清教授介绍,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CBT-I)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关于调节睡眠的生理和心理过程的教育,改变患者习惯上与失眠有关的行为和认知,并让其坚持和受益于治疗。

目前,CBT-I是慢性失眠的一线治疗方法。患者首先需进行评估,进而通过建立睡眠日历、维护生物节律、打破失眠魔咒、睡前放松、正念解压、养成健康习惯、调整失眠认知等途径改善睡眠质量。

汤教授强调,失眠的矫正应以心理认知的改善为主,若无效时,可考虑药物治疗方式。

李涛教授:没有心理健康就没有健康

“青少年群体不仅存在对于认识自我、发现自我的需要,还存在强烈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李涛教授强调,要学会做自己和身边人心身健康的守门员,倾听心理和身体问题的警告信号。

李教授指出了维护心身健康的三个重要环节:促进,提高与精神健康相关的能力,保持良好的精神健康状态;预防,当有可能发生问题时采取行动,如早期干预;支持,当出现问题时采取行动,如提供支持、接纳,寻求帮助等。

李教授建议青少年面对精神健康问题时,要及时寻求专业的帮助,包括心理评估,心理治疗,以及精神专科医生的治疗等。

范滕滕博士:建立安全的睡眠环境是首要目标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范滕滕博士介绍了快动眼睡眠行为障碍(RBD)的基本治疗原则:第一,建立安全的睡眠环境是治疗的首要目标,首先可改变睡眠环境,必要时可给予药物治疗;第二,虽然褪黑素和氯硝西泮均能有效抑制大多数患者的RBD行为,但由于褪黑激素的不良反应较少较轻,可将其作为初始治疗的首选药物;第三,RBD患者应尽可能停用或避免使用已知会加重RBD的药物,包括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和三环类抗抑郁药。

宋莉博士:改善睡眠可更好的缓解疼痛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宋莉博士介绍,对于慢性疼痛患者而言,发生睡眠障碍、焦虑抑郁的比例高,同时,发生睡眠障碍的患者,也常伴有痛阈的进一步降低,疼痛与睡眠障碍的双向关系形成了恶性循环。因此,改善睡眠有助于更好的缓解疼痛。

宋莉博士通过临床实例分享了疼痛伴睡眠障碍的治疗策略:1例多关节疼痛3年余的患者,伴失眠障碍,采用多模式镇痛治疗,同时服用九味镇心颗粒改善失眠症状,治疗5天后患者满意度85%以上。

宋莉博士建议,对于慢性疼痛患者,应使用多模式镇痛,同时关注睡眠、改善睡眠,并建议进行焦虑的快速筛查与评估,必要时可应用药物治疗。

舒畅博士:睡眠管理有章可循

“调查显示,2020年2月17~27日这段疫情的平缓增长期,居民普遍存在晚睡晚起的现象,平均滞后近1 h,平均多睡近0.5 h,但睡眠质量反而下降,且睡眠障碍明显,50%以上的居民存在入睡困难、维持困难或主观睡眠质量下降。”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舒畅博士介绍了疫情影响下睡眠不足导致抑郁、焦虑和躯体疼痛的案例,并提出6项关于睡眠管理的建议:调整心态,保持良好情绪;睡前注意饮食调节;规律睡眠,不熬夜;适当运动,增加日间疲劳感;紧张时可练习肌肉放松训练;严重时就医,既不要视安眠药为洪水猛兽,也不要盲目服用药物。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中国互联网百强,于2000年3月9日开通,中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多年来,在健康资讯、名医问答、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引领在线健康信息,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

特别策划
睡眠障碍
擅长睡眠障碍专家更多
  • 黄胜光主任医师深圳市南山人民医院

    擅长领域:临床经验丰富,擅长治疗的疾病有:痛风、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红斑狼疮;急慢性咳嗽、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早搏;慢性胃炎;抑郁症、神经衰弱、睡眠障碍、亚健康状态;皮肤黄褐斑、痤疮;小儿疳积、消化不良;小儿咳嗽、反复感冒等。

  • 胡代槐主任医师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擅长领域:中风后遗症、各种神经痛、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偏侧面肌痉挛、视神经脊髓炎、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运动神经元病、癫痫、偏头痛、紧张性头痛、血管性痴呆、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重症肌无力、周期性麻痹、炎性肌病、睡眠障碍、眩晕症、神经症、自主神经功能不全、高血压病、冠心病、高脂血症、糖尿病、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对内科疑难杂症的中医辨证治疗有独特经验。

  • 徐海青主任医师湖北省妇幼保健院

    擅长领域:营养性疾病(盆血、佝偻病、营养不良、铅中毒、厌食、喂养困难等)、睡眠障碍、高危儿早期干预及婴幼儿潜能开发、生长发育迟缓(智力、语言等)、矮小、儿童心理门诊(多动症、学习困难、抽动症、孤独症、情绪障碍、肥胖症、遗尿症等)的咨询、干预和治疗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