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常情况下,要求病人早晚监测血压,每个时段测量三次,早晨是测量高峰血压值的良好时段,临睡前的血压值能反映白天和晚上交替时间的血压控制情况,三次测量数据中,如果第一次和第二次的数据很接近,第三次可以不用测。

  • 联合用药是目前学术上比较推崇的用药方法,但并不是适用于所有的患者。有一个标准是,当前的血压值与降压的目标值的差距有多少。如果收缩压差距超过20mmHg,舒张压差距超过10mmHg,就主张联合用药,而且从小剂量开始,能减少药物的副作用,同时能发挥药物协同效应,搭配合理还能发挥“1+1>2”的效果。

  • 不是所有的病人都不能快速达标,比如,近期刚发生的急进性高血压(初始时血压也在高水平,但不是非常高,可能收缩压在130~160mmHg之间,突然由于某些原因急剧进展到200mmHg以上),从200mmHg降到原来的130~160mmHg可以快一些,但是血压回落到150mmHg以后,要降到目标值140mmHg以下就要缓慢一些,可以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 这些研究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任何一个要推荐给病人使用的方法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核,离作为标准的预防方法还有一段距离。

访谈集锦
  • 有一部分患上高血压的患者为此会感到很焦虑,除了每天按时服用降压药物,遵循良好的作息及饮食外,每天一有空就测量血压,记录血压值。这样做有必要吗?监测血压的正确做法是什么?如何化解这样焦虑的情绪?

    向定成主任:没必要,也容易产生不良后果。频繁量血压说明患者内心比较焦虑,对病情也比较紧张,而血压是受情绪影响很大的指标,一紧张、焦虑血压就会升高。正常情况下,要求病人早晚监测血压,每个时段测量三次,早晨是测量高峰血压值的良好时段,临睡前的血压值能反映白天和晚上交替时间的血压控制情况,这两个时段进行监测就足够了,没有必要一有空就去测量,反而这样的病人血压往往越测越高,不利于对真实血压的判断。
        三次测量数据中,如果第一次和第二次的数据很接近,第三次可以不用测。有些患者第一次测量会有些紧张,往往血压值有点偏高,可能会与第二次(比较放松)的数值不太接近,这就需要测量第三次。

  • 头晕、头痛、眼花、耳鸣、失眠、心悸等是高血压患者常出现的症状,但也有一部分的患者在体检时发现血压高于140/90mmHg,但头不晕眼不花,身体也没什么不适感,所以常常就忽视了。血压高没症状还需要吃药吗?隐匿性高血压是否需要治疗?

    向定成主任:治疗高血压不是以有没有症状为标准,而是以血压为标准。即使没有症状,血压升高依然会造成靶器官的损害,对脑部、心脏、肾脏、大血管都会造成不良影响,这与有没有症状无关。由于不同病人对血压的耐受程度不一样,有些病人耐受比较差,血压稍微高一些就马上出现症状,没有症状的病人有可能是长期耐受了高血压带来的不适,但这不会影响治疗,我们是根据血压水平来治疗的。
        初次或体检发现的血压偏高,不能马上诊断为高血压,更不要马上自行服用降压药。需要经过系统、规范的检测才能判断,比如有些病人在医院测量血压,容易出现“白大衣现象”,这是假性的高血压。隐匿性高血压刚好跟“白大衣现象”相反,在家里测量的血压偏高,到医院测量就正常了。
        理想的状态是,回到家里,在放松的状态下测量血压,隐匿性高血压或情况比较复杂的病人建议做一个24小时的动态血压监测。还有多种手段能帮助判断偶然测到的血压值是不是真正的高血压。
        诊断高血压是有一些标准的:非同日血压测量两次以上,都达到高血压的标准,才能诊断为高血压。这样的情况才需要长期治疗。
        不是所有的高血压患者都需要从药物治疗开始,原则上应该先从非药物治疗开始,比如运动、饮食等生活方式的改变开始,经过一段时间的非药物治疗仍没有达到正常标准,才会启动药物治疗。如果血压水平比较高,医生可能会建议尽早开始服用药物,同时进行非药物治疗。

  • 有文章指出,高血压患者日常中的要避免进行一些动作,如趴伏在桌面上、用力排便、衣领太紧或者突然用力,这些动作真的会引起高血压吗?日常中还应该避免做哪些动作?

    向定成主任:这些动作不会引起高血压,但对于本身就患有高血压的病人,可能会带来一些不良影响。比如突然用力,会使血压在短时间内突然升高,是暂时性的,不会造成永久性的高血压,但这个过程对于高血压人群可能会产生中风、血管破裂、主动脉夹层等事件,我们称之为诱因,而不是引起高血压的原因。已经有高血压的人,应该尽量避免这些动作。

  • 患高血压是单一用药好还是联合用药好?

    向定成主任:药物副作用与使用的剂量是密切相关的,剂量越大,出现副作用的几率就越高。联合用药是目前学术上比较推崇的用药方法,但并不是适用于所有的患者。有一个标准是,当前的血压值与降压的目标值的差距有多少。如果收缩压差距超过20mmHg,舒张压差距超过10mmHg,就主张联合用药,而且从小剂量开始,能减少药物的副作用,同时能发挥药物协同效应,搭配合理还能发挥“1+1>2”的效果。但是对于轻度高血压(1级高血压)的人群,血压值跟目标值之间比较接近,只需要使用一个药。
        不建议患者根据单方面的科普知识,擅自改变临床医生的治疗方案,做自己的医生。毕竟心血管疾病是比较复杂的疾病,不同药物也存在不同的不良反应,搭配错误很容易产生不良后果。有任何想法和治疗方法,应该多跟医生商量决定。

  • 得了高血压只要坚持规律用药就能好,在饮食和作息上不需要做刻意的改变,这样做是对的吗?

    向定成主任:高血压是一个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疾病,如果能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可以逆转血压、血糖、血脂等多项指标值。生活方式的干预是一个基础治疗,药物只是辅助作用,没有基础,用药治疗也难以“扎根”。不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只会产生越来越多的问题,当前仅仅的血压升高还可能发展为血糖、血脂等心脑血管相关指标都异常,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性就会越来越高。

  • 有不少高血压患者认为,如果一直吃一种药物很容易引起抗药性,这在高血压药物上也适用吗?高血压患者需要经常更换药物吗?

    向定成主任:医生一旦决定启用药物治疗,说明这位患者是需要长期药物治疗的。据研究显示,使用药物治疗后,5%的患者可以停药,但是生活方式的干预要一直持续。但绝大多数95%的患者是做不到的,所以使用药物治疗的患者千万不能擅自停药,高血压是一个治不好的病,所以需要长期用药。此外,高血压与其他疾病不同,目前临床上很少发现长期用药会引起耐药性的案例。是否耐药要经过专业医生来判断,不要自行下结论和换药。

  • 不少患者表示,在夏季的时候,服用同一种品牌和剂型的降压药后,血压较冬季降得更低,那是否就可以自行将药量减半服用?如果到冬季血压高了,就自己加量。对于这样的做法是对的吗?危害有哪些?正确的做法是什么?

    向定成主任:高血压有季节性,冬天血压偏高,即使开始停药的患者也不能万事大吉,还要继续监测。
        随着季节的不同,降压药的剂量和品种都是不一样的,由血压水平来决定,但必须要在专业医生的来判断。患者从四面八方得到的零碎化知识是比较片面的,治病除了看某个疾病,还要看整体,比如心脏、肾脏的功能如何,有无糖尿病、血脂代谢紊乱,合并其他疾病等等,这些都要综合管理,血压只是一个部分,医生才能从整体上考量,患者当自己的医生很难做到全面。

  • 保健品可以用于治疗和预防高血压吗?

    向定成主任:目前还没有发现哪个高血压药物发生耐受现象。评价一个高血压药物合不合适,一是血压能不能降下来,二是有没有发生不良发应。不能因为这药用了2年、3年怕产生不良反应而换药。从学术上来说,真正推荐给每一位高血压患者的日常保健,仅仅是生活方式的改变(加强运动,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和作息习惯,保证足够睡眠,生活规律)。至于饮食上如何服用保健品来促进疾病的治疗,首先,保健品和药物之间的差距是很大的,药物都是经过严格的临床试验才能给病人服用,而保健品的审批不如药品严格,病人使用就要比较谨慎、小心。其次,我们不主张心脑血管疾病通过营养品、保健品来调整。营养品、保健品不是药,不可能改变疾病的进展。
        有些病人中风或患了主动脉夹层,就是因为没有好好控制血压,追问他的病史,曾经遵照医生的医嘱治疗,也控制得很好,患者感觉没事了,加上有人给他推荐了一些“很好的”保健品,患者索性停了医生的药物,只吃保健品,花的钱没有比医生药物治疗少,可是血压却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最终发生了严重的心脑血管事件。临床上,几乎每年都有这样的病例发生,这是血的教训,病友应该引起重视,我们不希望再发生这样的悲剧。当前的治疗必须遵循科学证据,而不是道听途说。
        几乎所有的药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副作用,但是要权衡利弊,疾病带来的后果、药物带来的作用、副反应带来的后果要相互权衡,药物带来的好处大还是副作用带来的影响大,选择最有利于患者的一个方案。这是医生的责任,他会权衡好利弊。

  • 近年来,有关高血压治疗中的血压降得过低会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的争议很多,有研究指出,如果老年患者舒张压过低会增加死亡的风险,这种论断是否正确?

    向定成主任:降压讲求平稳,缓慢地把血压将降下来,曾经有一段时间追求早期达标,有研究发现,病人的靶器官在适应了高血压灌注的情况下,短时间内把血压降到目标值,可能出现灌注不够,血液供应不足,可能引起脑部、心脏、肾脏的问题,这样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就会增加。
        目前,不是所有的病人都不能快速达标,比如,近期刚发生的急进性高血压(初始时血压也在高水平,但不是非常高,可能收缩压在130~160mmHg之间,突然由于某些原因急剧进展到200mmHg以上),从200mmHg降到原来的130~160mmHg可以快一些,但是血压回落到150mmHg以后,要降到目标值140mmHg以下就要缓慢一些,可以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至于舒张压管理问题,年轻人的高血压都是以舒张压升高为主,治疗可能就要以舒张压的水平为治疗目标,而老年人恰恰相反,以收缩压升高为主,高压很高,低压并不高,那么治疗就要以收缩压的水平为标准,管不了低压了。因为老年人血管硬化了,失去了弹性,而舒张压主要通过血管弹性来测量“回弹”的血压值。目前对于老年人的药物治疗,很难在降低收缩压的同时,又能维持舒张压在较高的水平,医生能做的只是管住高压,同时“看住”低压,不让它在太低的水平。但是确实,舒张压水平太低,发生脑卒中的概率会明显增加。

  • 有研究发现,老年人高血压降压过度,会导致发生缺血性脑血管意外(脑中风)的可能性增大,所以老年高血压患者在调节血压时,应循序渐进而不是“马上见效”。这是真的吗?那对于老年人降血压,用药的剂量量应该如何把控?是否应该从1/2甚至是1/4常用剂量开始?这个循序渐进的降压方式适用于其他年龄段的高血压患者吗?

    向定成主任:老年人高血压的治疗都需要从小剂量开始,老年人个体差异比较大,对药物也比较敏感,对高血压的依赖性也很强,我们不建议降压太快。另外还要关注一点,老年人各个器官的功能都退化了,对药物的代谢能力也降低了,更容易引起药物带来的副作用,同样一片药物,年轻人可能需要几个小时就能排出去,而老年人需要更长时间。所以,老年人高血压的治疗必须从小剂量开始,循序渐进,逐步增加到老年人耐受的剂量。
        但是小剂量的定义(1/2或1/4)则要结合病人的血压水平考虑。如果患者的血压水平与目标值相距比较大,建议从一半剂量开始;如果血压水平比较接近目标值,可以考虑从1/4剂量开始。

  • 不少老年高血压患者也都认为,年纪大了,血压不需要控制那么低,这是真的吗?老年人是否可以放宽对血压的控制?

    向定成主任:我国指南要求,老年人高血压的治疗目标值是150/90mmHg,非老年人就是140/90mmHg。老年人的血压不要降得过低,目标值可以放宽一些,这是中国指南最早提出的概念。近两年来,欧洲和美国也赞同这一观点,把老年人收缩压目标值放宽到150mmHg。
        但是,这些目标值的界定只能给大多数病人建议,有些患者合并有肾脏功能损害,有大量的蛋白尿,那么150/90mmHg的目标值就不适用了,可能还要更低一些。所以,目标值的确定必须由专业医生根据病人的个体化差异来进行。

  • 日本科学家发现,益生菌有降血压的潜力,经常以吃乳酪等方式来摄取益生菌有助缓解高血压。这对于所有高血压患者适用吗?作为预防高血压,吃乳酪有用吗?

    向定成主任:这些研究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任何一个要推荐给病人使用的方法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核,离作为标准的预防方法还有一段距离。

  • 韩国的最新研究发现,喝酒脸红的人罹患高血压的风险更高。这个观点成立吗?

    向定成主任:已经患有高血压的人群喝酒后很容易出现脸红,因为病人本身血压就高,酒精有扩张血管的作用,与一些扩张血管的药物一样,服用后很容易出现脸红、皮肤发红的表现。

  • 向定成
    向定成 主任医师 医院: 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
    简介:心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导师、医学博士。擅长心血管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及各种心血管急危重症的诊治及抢救。技术特长为冠心病、主动脉疾病和外周血管疾病的介入性诊断和治疗等介入技术……[详细]
  • 余敏斌教授
    主任医师 医院:广东省中医院
    简介:医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国家重点临床专科)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攻方向为鼻科学及鼻眼相关外科学,擅长各类鼻部疾病以及小尤其是在鼻内窥镜微创外科方面具经验...[详细]
  • 余敏斌教授
    主任医师 医院:广东省中医院
    简介:医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国家重点临床专科)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攻方向为鼻科学及鼻眼相关外科学,擅长各类鼻部疾病以及小尤其是在鼻内窥镜微创外科方面具经验...[详细]
您期望栏目组采访到哪些话题?
  • 子宫肌瘤、阴道炎等妇科疾病
  • 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
  • 胃病、肠胃炎等消化道疾病
  • 风湿骨痛等免疫系统疾病
  • 近视、白内障的呢过眼科疾病
扫描二维码
下载 39 APP
扫描二维码
关注39疾病百科
邮箱:myzx#mail.39.net发邮件时请将#换成@
电话:020-85501999
QQ:2669461832

往期回顾

网友评论

5, 1, 20 已有0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