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首页 > 诊疗频道 > 名医在线新媒体 > 潘奔前 > 正文

产后长斑怎么办?中医护理妙招get起来!

2017-12-19 18:51:4239健康网
栏目关注:

文|中医潘奔前

生完宝宝后,皮肤往往会变得枯黄、暗哑,甚至长出皱纹、斑点。这些斑点,有可能就是黄褐斑。黄褐斑常见于健康妇女,从青春期到绝经期均有可能发生。妇女妊娠期的黄褐斑,多开始在妊娠期第2~5月,有些人在分娩后色素斑渐渐消退,另外口服避孕药的妇女也是容易长黄褐斑。那女性想要祛斑该怎么办呢?有没有好的方法?今天我们来聊聊:

一、中医方法

【治则】疏肝解郁、行气活血、滋补肝肾。

【操作步骤】

1.站立位,两手按摩膀胱经,即重点在能够触及的头部、下背部、腰部直至下肢,用两手掌由上而下沿着膀胱经的循行路线(起于目内眦的睛明直至小趾外侧的至阴),反复按摩5~10遍。

2.站立位,将两手搓热在双颊圆圈式按摩2~3分钟。

3.站立位,双手握拳,拳背突起处在腰背部的肝俞、肾俞、脾俞、三焦俞等俞穴,各按揉半分钟。

4.站立位,一手掌沿背腰中线督脉从下而上按摩5遍。

5.站立位,两手掌分别再腰骶部推擦10~20遍。

6.用食指掐揉足小趾外侧的束骨穴5~10次。

此外,需要保持心情舒畅和自信,注意良好的休息,生活要规律。产前产后服用维生素C,每天1克,可抑制黑色素的合成。注重身体锻炼,增强体质。

二、尽量减少和避免诱因,预防为主


1.不要长时间在日光下暴晒,外出应带遮阳帽或打伞,也可在暴露位置涂抹防晒霜。

2.黄褐斑一般因为妊娠原因导致的,如果产后半年内没有消失的话,应该去医院看看。

3.如果怀疑黄褐斑某些药物或化妆品引起的,应立即停用,并做好观察,看黄褐斑是否加重,最好是能找到导致黄褐斑的具体成分,日后避免使用此类成分的药物或化妆品。


4.积极治疗慢性肝肾疾病,纠正月经不调,调节内分泌功能状态等。女性可停用口服避孕药,改用其他避孕方式,也许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5.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实践证明,常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柑橘类水果、西红柿、猕猴桃、柠檬、青辣椒、山楂、新鲜绿叶菜等,可使色素减退,对黄褐斑的防治大有益处。

6.从中医角度看,黄褐斑的发病和加重,与心情密切相关。保持心情愉快、适当运动、劳逸结合有助于减轻黄褐斑。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气血不足,造成色斑沉积,这个可以有针对性地服用快问中医安全出品的益血膏。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中国互联网百强,于2000年3月9日开通,中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多年来,在健康资讯、名医问答、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引领在线健康信息,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

特别策划
黄褐斑
  • 氢醌乳膏

    黄褐斑、雀斑及炎症后色素沉着斑的治疗[详细]

    去看看 ¥468.0
  • 舒肝颗粒

    舒肝理气,散郁调经。用于肝气不舒的两胁疼痛,胸腹胀闷,月经不调,头痛目眩,心烦意乱,口苦咽干,以及肝郁气滞所致的面部黧黑斑(黄褐斑)。[详细]

    去看看 ¥41.53
  • 六味地黄丸

    滋阴补肾。用于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详细]

    去看看 ¥17.67
擅长黄褐斑专家更多
  • 刘爱民主任医师河南省中医院

    擅长领域:治疗慢性荨麻疹、重型斑秃(全秃、普秃)、黄褐斑、白癜风、顽固性牛皮癣、湿疹、痤疮、扁平疣、尖锐湿疣等

  • 陈达灿主治医师广东省中医院

    擅长领域:过敏性皮肤病(如荨麻疹、湿疹、异位性皮炎)、红斑狼疮、性病、毛发病、痤疮及其它皮肤疑难杂病。

  • 陈夏凉主治医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擅长领域:擅长治疗一切急慢性咳嗽、肺癌,胃癌,失眠;复发性口腔溃疡、口腔扁平苔癣、口腔肿瘤、牙痛,舌癌、鼻咽癌、口臭、舌痛症,牙龈炎(反复牙龈出血)、舌苔厚腻,各类慢性顽固性口腔粘膜疾病;出汗异常(盗汗,多汗症,手脚多汗症,色汗);颈椎病、长期发热性疾病;小儿科疾病(反复呼吸道感染、哮喘、消化不良、湿疹、癫痫、小儿多动症,小儿抽动症,小儿生长发育相关疾病);牛皮癣、顽固性皮肤病、湿疹,结节性红斑,痤疮,瘙痒症;溃疡性结肠炎、克隆氏病、肠易激综合征,慢性腹泻;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白塞氏病,皮肌炎等各类风湿免疫性疾病;中药减肥;各种胃炎(肠化异型增生萎缩性胃炎感染);肿瘤化疗期间的中药调理(减毒增效);湿阻,眩晕症,更年期综合症,黄褐斑,乳腺疾病(肿瘤,增生,结节,纤维瘤),子宫肌瘤,外阴白斑,甲状腺结节,急慢性盆腔炎,慢性咽炎,慢性乙肝,肝癌;血液病(各类白细胞,白细胞减少及血小板减少症);中风后遗症,慢性下腰痛;酒渣鼻,过敏性鼻炎,唇炎,各类眼科疾病,五官科疾病、斑秃;疝气(俗称小肠气)、痔疮,遗尿及尿失禁,性功能低下,急慢性肾炎(蛋白尿及隐血),反复尿路感染;肝肾囊肿、胆囊及肝内胆管结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