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心内科女专家亲授护心之道 女性更应护心

2009-03-12 09:37:0039健康网社区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专家教您,作为女性应该如何“护心”?

  李小鹰,61岁,全国人大代表。解放军保健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老年心血管专家

  华琦,55岁,教授、主任医师,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高血压防治协会副会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宣武医院心脏中心副主任。

  马丽萍,46岁,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

  王鸿懿,36岁,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副主任医师。

  编者按:作为医生,她们非常辛苦;作为女人,她们也很容易“伤心”,在治病救人的同时,她们是如何保护自己心脏的?在“三八妇女节”到来之际,我们请多名心脏科女专家讲述自己的“护心之道”,希望读者可以从中获益。

  60岁

  想法睡够7小时

  2个月前,我度过了61岁的生日,可我依然奋战在工作岗位上。做医生36年了,我一直忙碌在临床一线:出门诊、查房、带研究生、做科研、给医学生讲课、参加各种学术会议……每天都排得满满的,非常辛苦。特别是在连续抢救病人时,时有身体承受不了的感觉。不过值得欣慰的是,医院每年给我们安排了详细的体检,我的各项检查也都是正常的。经常有人问我,如此忙碌的工作状态下,如何保持一颗健康的心脏,我有三点体会和大家分享:

  第一,保证基本的睡眠。

  大家都知道,睡眠是体力恢复的基础,这对女性尤其重要。研究显示,每天睡7个小时的人寿命最长。所以,我一直努力确保自己的睡眠时间在6个小时以上,争取达到7个小时。做医生,熬夜早起是常事,很难连着睡上六七个小时,我就白天抽空补点觉,比如中午小睡一下、在出租车上打个盹,自己创造机会来保障睡眠时间。

  第二,生活尽量规律。

  不少病人的脑中风心肌梗死发生在出差前后,这是因为生活的规律被打乱了。我们的健康离不开内分泌系统的正常工作,生活规律一旦被打乱,机体的代谢和调节都会变得很辛苦,因此容易发生心脑血管事件。所以要努力维持规律的生活。

  闲有规律,忙也要有规律,不要总变来变去。我属于忙的那类人,所以我给自己制订的“生活规律”很简单,容易坚持:当不得不连续工作时,每五六个小时要“小休”一下,例如坐一会、吃饭、躺一小会;每10—12个小时“大休”一下——休息3个小时以上,及时让心脏“喘口气”、补充能量,不要过于疲劳

  坚持锻炼非常重要,但医生几乎不可能抽出专门锻炼的时间。不过,我们至少属于半体力劳动者,我曾用计步器测量过每天走的路程,大约是3—5公里,每天都是如此,这就算是我的锻炼了。

  第三,保持心理健康。

  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很累、很郁闷的时候,要保持心理健康,宣泄和宽容比什么都重要。宣泄的方式有很多种,低级的方式是发脾气,高级的方式则是转移——我的做法是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例如去看一场演出、读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甚至只是安静地坐一会,闭上眼睛联想自己喜欢的人和事,把不愉快抛开。当然,最常用的宣泄方式还是倾诉,向亲近的人倾诉自己的烦恼。

  此外,还要保持一颗宽容的心,容许别人对自己持反对意见,多站在别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这样才可以团结更多的人,才能创造令自己开心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

  60岁以后的女性已经过了绝经期,雌激素水平下降,它对心血管的保护作用也降低了。而且,随着年龄增加,各个器官都发生了退行性改变,60岁以后尤其明显,这是身体状况的一个转折点,此后,部分女性得心脏病的风险甚至会超过同龄男性。大家要认清这一点,自觉做好预防工作,让60岁成为生命的新开端。

  50岁

  边听英文边锻炼

  虽然我的身体没有大问题,可是“岁月不饶人”,过了50岁,我明显感觉到劳累后疲劳感比原来明显了。于是我及时把时间安排做了调整——工作的时间是绝对不能减少的,我就把其他能节省的时间都省下来,不看电视了,尽可能减少外出应酬,这样来保证充分的休息时间和规律的生活,让自己的体力及时恢复,精神饱满地投入到第二天的工作中。

  还有坚持锻炼。医院和我家之间是四站地的路程,我尽量坚持走路上下班,晚上和周末继续在家里走路。通常我会把电视打开,调到英语频道,把音量放大一些,一边听着英语一边在房间里走。还不时加上一些辅助动作,比如扩胸、甩手等,这样可以增加运动强度。女性年纪大了,关节往往不太好,所以我不要求自己走得太快,但是要保证时间足够长,每次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每周至少两次。这样既锻炼了身体,又练习了英文听力,还能放松紧绷的神经,一举三得。

  在吃的方面,大家都知道,医生的工作比较忙,经常饥一顿饱一顿,还不能按时吃饭,所以我让自己尽量每天都吃一个苹果。西方有句谚语,“每天一苹果,医生远离我”——苹果的营养价值很高,不仅含有多种维生素,可以补充我在饮食营养上的不足,而且纤维素的含量也比较高,可以促进胃肠道蠕动。其中,果胶还可有效降低胆固醇,保护血管。

  最后,我还想和大家说,50多岁的人,将会面临亲人们的生老病死,我们要努力做到不大喜大悲,尽量以一颗平常心应对生活中的变化,就是“以不变应万变”,这样才能保持健康的身体状态和心理状态。

  40岁

  多吃大豆类食物

  过了40岁,女性很快就要进入围绝经期,雌激素对循环系统的保护逐渐减弱。女性绝经前,冠心病患病率明显低于男性,绝经后则会明显增加,许多人还会患上高脂血症。所以,一定要格外关注个人健康,不能再拿“老眼光”看自己。

  以我为例,40岁以后,很明显地感觉到,尽管和以前吃一样的东西、保持同样的运动量,却更容易胖起来。胖是我们能看到的变化,事实上,身体也在悄悄发生着肉眼看不到的变化——研究显示,体重每增加10%,冠心病风险就增加38%。

  年轻时,我对生活方式不太重视,经常在外面吃,运动也不规律。随着年龄增大,我逐渐意识到,别人得的病,自己也会得。不过,疾病来得早还是晚,轻还是重,对身体的影响显然是不同的。这些也都可以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来改变,因此,这些年我有意识地改变了一些生活细节,比如吃饭的问题,尽管中午因为忙只能在医院凑活,但是晚饭一定回家自己做,吃得清淡些。

  大家都知道低盐、低油饮食对身体好,所以自己炒菜时会有所控制,但往往会忽视一些“隐形盐”——酱菜、香肠等半成品、成品食物中的盐量比较“隐蔽”。因此,对这些食物,也要像对待肥肉、动物内脏及油炸食品一样,尽量少吃或者不吃。另外,大豆中的异黄酮有类雌激素样作用,能适当弥补雌激素降低对身体的不利影响,所以我在食谱里给自己增加了不少豆类,比如炒黄豆芽、豆浆等。

  吃完饭我会自己收拾家务,这也是一种锻炼方法。然后下楼走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再继续看书、写文章。这种劳逸结合的生活方式,不但放松心情,还能提高工作效率。

  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会有一个较长的无症状期,因此,40岁后的女性每年都要做体检。对待体检结果要做到“宠辱不惊”——若发现问题,不要恐慌,应去医院做进一步诊断;若没发现异常也不代表以后不会得病,仍要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30岁

  感觉心慌别紧张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副主任医师 王鸿懿

  随着年龄增长,我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上有老,下有小”——老人越来越需要照顾,孩子更是需要妈妈的呵护。可是在医院里,我们这个年龄段的医生又要管病房、出门诊,还要搞科研、写文章,每天忙得分身无术,锻炼已经有好长时间与我无缘。于是一连串的问题出来了,从去年开始,我觉得自己的体力越来越差,常常感到心慌、头晕,摸摸脉,竟然有不少“停跳”,我是得了心脏病吗?

  我首先对自己的症状做了以下分析:1.我才36岁,这个年龄段的女性还不属于心脏病的高危人群;2.我没有高血压、高血糖和血脂紊乱等心脏病的危险因素;3.每年体检都正常;4.我的心慌胸闷尽管在快走和上楼时比较多,但并不影响工作。而且,有时忙起来不难受,休息时才“乱跳”,所以应该不是严重问题。而后,我在难受时做了心电图,发现只是有一些“早搏”,其他都正常。看来,不舒服是因机体比较劳累造成的,最主要的就是缺乏睡眠。

  于是,我重新规划了自己的生活:每天早晨定点起床,一定要吃早餐。先用15分钟走两站地,再去坐公共汽车,这样就保证每天30分钟的行走时间。中午尽量抽时间打个盹,哪怕趴上10分钟也好。下班在公共汽车上“闭目养神”,如果有座位就睡一会。晚上12点前必须睡觉。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心慌和头晕的次数少了很多。

  在门诊,常有同龄女性因为上述症状来看病,的确,繁忙的生活、较大的工作压力,对身体必然会有影响。如果出现了心慌、胸闷等不适,先不要紧张,因为越紧张,我们的神经系统越容易出现调节紊乱。到医院检查一下,如果没有异常,就从生活方式上进行调整。各种小问题长期积累,日后就有发展成心脏病的可能。所以要重视不适症状,及时调整,避免疾病真的发生。【以上转自《生命时报》】

相关文章  参考医院

过节如何不伤”心“
心脏病人一半血糖高 警惕心绞痛!
宋美龄喝牛奶治好低血压?
冠心病人警惕“出汗” 网友热评心内专家推荐
北京高血压全国第一
专家提醒:警惕高血压 每天一个梨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

  更多相关“心脏病”点击查看>>>>>>>>>>

准妈妈早知道!孕前体检项目和费用大清单 进入北京站
“乱视病”预防治疗?
· 肉毒素!让你皮肤光洁如丝 · 尴尬口臭 告诉你怎么治?
· 专家治疗男性阳痿有招数 · “解酒护肝”产品售价PK
· 外阴白斑 你该如何对抗? · 慢性龟头炎尽快进行手术
· 全方位:阴道炎妇科检查 · 让她美!颌面整形多少钱
· 消灭疤痕 展现迷人风采 · 精子成活率检查怎么做?

(实习编辑:高巍)

马丽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风湿免疫科

马丽, 主任医师,中日医院风湿免疫科副主任。硕士生导师。

兼任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内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骨与关节及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风湿病学杂志编委员,中华全科医师杂志编委。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内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骨与关节及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风湿病学杂志编委员,中华全科医师杂志编委。

学习工作经历:1984年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医疗系,曾在日本、美国留学深造。行医近25年,一直从事风湿病的临床诊断、治疗及发病机制的研究,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专业特长:在红斑狼疮、系统性血管炎、各种关节炎(包括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银屑病关节炎、反应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等)诊治方面有深入研究。

承担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课题、部级课题及院级课题多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专业论文、综述、论文摘要及专题报告等共60余篇。

特别策划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