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例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房颤手术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完成。
一种名为“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治疗”的房颤治疗新技术率先在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医院得到成功应用。两名房颤患者接受了冷冻消融术,手术过程顺利。
冷冻消融是研究人员继射频消融之后发明的心律失常治疗新技术,其原理是通过液态制冷剂的吸热蒸发,带走组织的热量,使得目标消融部位温度降低,异常电生理的细胞组织遭到破坏,从而减除心律失常的风险。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主任委员、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医院心内科主任、心律失常中心张澍教授指出,两例房颤冷冻消融手术的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房颤治疗的新纪元。张澍说,国外大量临床数据显示,和传统射频消融相比,冷冻消融更易于医生操作,缩短了手术时间,治疗有效性高,并减少血栓等严重并发症,降低患者疼痛度。
阜外医院心律失常诊治中心马坚教授介绍了接受首例手术的患者杜某和张某的情况。两位患者年龄分别为58岁和49岁,患有阵发性房颤数年,接受多种抗心律失常药治疗但没有效果,术前CT检查标明左心房扩大。术中,患者处于深度睡眠状态,医生则采用美敦力公司的28mm冷冻消融球囊导管,分别对每例患者的四根肺静脉进行1至3次长达5分钟的消融,消融最低温度在零下400C至零下560C之间。两例手术历时分别是120分钟和90分钟。术中未发生膈肌麻痹等并发症。
德国专家欧阳非凡教授表示,冷冻球囊导管消融已在欧美等25个国家和地区的400个中心应用,积累了超过3万个患者的临床使用经验,在中国一定会有较为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房颤是一类危害较大的心律失常,我国现有600万至800万房颤患者,而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是正常人的5倍,传统的非药物治疗房颤手段主要是导管射频消融。
张澍指出,我国应积极探索和应用创新的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技术,让广大中国房颤患者早日受益于这一新疗法,同时也要开展相关的临床研究和实践。未来的临床研究包括长期安全性、疗效、风险效益比的评价等方面。
参考资料
房颤:是心房肌纤维出现每分钟350-600次不协调、不规则的乱颤,是一种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
房颤冷冻消融技术介绍
技术方法
冷冻消融是继射频消融之后治疗心律失常的一种新技术,其原理是通过液态制冷剂(临床常用N2O)的吸热蒸发,带走组织的热量,使得消融部位温度降低,异常电生理的细胞组织遭到破坏,从而减除心律失常的风险。
冷冻消融可以用来治疗房室结折返型心动过速(AVNRT)、房颤、房扑等心律失常时,具有如下优势:
冷冻标测功能增加安全性
在零下30?C相对低温时,冷却的消融靶点具有可逆的电活性,细胞的组织保持完整。当温度达到零下80?C左右时,细胞的组织才被完全的破坏。这一特性使得消融治疗更加安全,特别是对于房室结或者希氏束附近的消融有特别意义,同时术者在操作时紧张度也相应降低。
冷冻吸附功能增加导管的稳定性
冷冻消融过程中,电极头端会牢牢地吸附在心肌上,形成良好的贴靠,同时也防止消融导管在靶点位置脱落,形成不必要的损伤。
降低血栓的形成
但细胞的整体结构保持相对完整,细胞周围的纤维结缔组织不受破坏,消融部位细胞表面相对平滑光整,降低了血栓的附着概率。
减少血管狭窄的概率
临床显示,冷冻消融后的靶点不易产生血栓,这一特点有助于进行包括冠状窦在内的腔静脉消融,对于房颤消融也具有特别的意义。
患者疼痛度降低
相比射频消融术而言,患者往往不能耐受高温,术中常用镇静剂。
(责任编辑:谭观生)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擅长领域:在吉林三甲医院从事中医、针灸理疗工作二十余年。曾在长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研修,曾受俄罗斯政府邀请从事中医、针灸等中医诊疗工作。撰写国家级、省级医学论文20余篇,并亲自带教多名中医进修学生。擅长风湿、类风湿、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引起的各种关节肌肉疼痛,中风偏瘫、痿症、哮喘、癫痫、呃逆等消化系统、神经系统、骨关节、软组织、肌肉等疾患的诊疗。
擅长领域:擅长治疗消化性溃疡(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消化道出血;肠易激综合症;一般炎症性胃肠道疾病(急慢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急慢性胰腺炎;各种肝炎;肝硬化腹水、大肠息肉;肛裂;肛瘘;内外痔;同时擅长给患者提供胃肠道如何保养等。
擅长领域:专长糖尿病及并发症、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及内分泌相关疾病的中医调治,对眩晕、头痛、呼吸道疾病、胃肠道疾病、腰痛、关节痛、月经病、皮炎湿疹等常见病均有一定诊治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