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肿瘤医院敞开“大门”普及癌症知识

2014-05-05 10:47:4639健康网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4月18日,正逢第20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期间,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特邀一批由十余位市民组成的市民巡访团,走进医院,参观病理科、检验科、放疗机房等地,切身感受癌症的诊断与治疗,普及癌症知识。

  说及癌症,人们或许并不陌生。但是,癌症是什么?一个好细胞是如何变坏的?肿瘤良恶之辨到底谁说了算?当这些问题被抛出之后,鲜有普通市民能快速、准确进行回答。

  事实上,癌症虽然不算“稀罕病”,但真正了解癌症的市民却是少之又少。科普教育的缺失,却成为了人们树立“早诊早治、科学抗癌”的拦路虎。恐癌心理在普通大众群中依然广泛存在。

  4月18日,正逢第20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期间,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特邀一批由十余位市民组成的市民巡访团,走进医院,参观病理科、检验科、放疗机房等地,切身感受癌症的诊断与治疗,普及癌症知识。

1

  在实践中被丰富的“社会开放日”

  始于1988年的“社会开放日”,已经走过了三十个年头。提及那次“社会开放日”,医院中的多位老职工依然记忆犹新,“前来市民人山人海,排队看显微镜里癌细胞的人群拐了好几个弯儿。”

  郭小毛教授是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在其读研期间,每次坐49路公交车,人们只要看到脸上画着“红十字”的人都会指指点点,“这个是癌症病人,刚从肿瘤医院‘照光’(放疗)出来……”“人们对于癌症的恐惧,让我们切实感受到普及正确防癌抗癌知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郭小毛教授说。

  三十年前的“社会开放日”开启了医院科普宣教面向社会的“大门”。郭小毛教授表示,近些年,医院在科普讲座的工作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每次活动前,各部门协调安排,对于讲课内容也是再三斟酌。一般针对普通市民的科普讲座选题更偏向于“怎么吃能防癌”、“盘点身边的致癌物质”等大众较为关心、操作较易的内容。而在场地选择上,郭小毛院长则积极鼓励专家走出院门,下到基层,将讲座与互动参与相结合,既提高早发现的意识,也提高自我检查的能力。

  曾经有一次,医院胃及软组织外科下社区,做“如何早期发现恶性黑色素瘤”的讲座。讲座中,朱惠燕教授在图文演示中,讲授了如何根据黑痣大小、边缘有无毛刺等五种情况下判别黑色素瘤的内容后,台下的市民纷纷跃跃欲试,拿出小尺子,比对着自己身上的黑痣大小做起“自我诊断”,并和台上专家进行着深入且广泛的交流。

  此外,背着“乳房”模型下社区讲座也成为乳腺外科工作的一大亮点。在讲座中,医师们根据“乳房”模型,现场演示如何自我检查,并且邀请听众上台亲身感受“坏肿块”的触感,提高自身自查、早诊的意识。

  医院采用邀请市民巡访团到访医院相关临床、诊断科室参观也是一次新的探索。说及此次活动的策划初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党委副书记顾文英表示,紧张的医患关系有时正是医患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此次活动,也是对既往“社会开放日”传统活动注入新的活力。市民走进医院既是我们普及癌症知识的一种新尝试,也有助他们了解那些医生背后医生的艰辛和不易,更加好地理解我们医务工作者。

  透过显微镜看癌细胞的“真面目”

  病理,被称为癌症诊断的“金标准”。“你是癌症还是良性肿块,只需要把这块玻璃片放在显微镜下一看就知道了”。负责带队参观的病理科倪淑娟医师向巡访团市民认真地讲解道。

  一清早,巡访团市民来到病理科,在倪淑娟医师的带领下,参观了一个身在器官上的肿块从巨检,包埋,染色,切片到最后制成一张长约6厘米,宽约3厘米病理切片的全过程。

  繁杂的工序,让市民难以想象。“我们只知道医生的辛苦,没想到一个病人的一张病理切片就要经过这么多道工序,这多么片子,要求1~2天立马出报告真是很辛苦。他们都是医生背后的一群人,我们过去只知道门诊医生,没想到医院里还有这么一群默默无闻的医务工作者……”市民陈女士连用两个“想不到”形容她的切身感受。

  来到病理诊断的最后环节——医师读片。“我要看,我要看……”参观市民争先恐后地挤在显微镜前,想一睹癌细胞的“真面目”。

  首位站到显微镜前的吴阿婆,两手不由自主地握住镜筒,凝神静气仔细观察。“好美丽啊,就像一幅美丽的抽象画”,接着在场的十余位市民先后观看了胃癌肠癌肺癌不同的病理形态图。

  看完病理形态图,市民们深有感触地说:“并没有他们想象的这儿可怕,相反透过显微镜里看到的图像还挺有艺术感。”

  但心里的疑窦也在他们心中弥漫开来,不一会儿,市民们你一言我一句的问开了,“看看彩色的图像,医师就知道这个患者肿瘤的良恶?”

  王朝夫主任医师解释道,细胞都有自己正常形态,你们最为常见的是拍张CT片,那是看他的物理形态。而你们在显微镜里看到的则是细胞的病理形态,我们会根据教科书中的图谱,仔细比对每张片子的细胞形态,做出良恶之辨,这个诊断也是今后肿瘤治疗的“金标准”。

  “过往我们只知道拍片子,根本不知道还有病理这样东西”前来参观的梁先生深有感触地表示,“我活到66岁,今天算是开了眼啊!”

  细微动作折射“医者仁心”

  参观检验科之前,巡访团市民的兴致并不高。一位王阿姨振振有词“检验很简单啊,只要把血液往机器里一丢数据就出来了……”

  来到检验科,市民们被一台台轰轰作响的设备给镇住了。检验科副主任高翔医师给大家介绍了每个设备的不同检测项目,并详细讲解了多个关系到肿瘤早期发现的肿瘤指标。期间,一位检验科医师拿着一管血液,做着摇匀的动作。王阿姨跑上前不解地问其缘由。

  “我们在将每管血液放到设备前,都要对试管中的血液进行信息和检查项目的核实,摇匀为的是以便某些地方的血液过于黏稠,间接影响检测结果。”检验科青年医师小吴认真的回答道:“对每份血样负责是我们的责任,‘三查九对’的工作流程,既不会发生血样‘张冠李戴’,更保证了我院血液检测准确率始终大于99%。”

  听罢,“一管一管血液的信息核对,还要摇匀,这工作量真大哟。”王阿姨喃喃自语。

  此次巡防团市民的最后一站是放疗科机房。

  “放疗,就是平日说的‘照光’吧。”过去曾是机床修理工的陈师傅问起领队医师许青。

  许青表示,“照光”的学名就是放疗。她向参观者介绍了放疗的作用和在肿瘤治疗中的意义和地位。当听到医院放疗机房接近22小时无间断的工作时,多位参观者表示,“这些放疗科的技术员真辛苦啊,翻四班,都快赶上过去纺织女工了。”

  “他们比纺织女工更加辛苦,放疗精确地最后一关就捏在技术员们的手上。”许青医师说,“放疗中患者身体位置的移动,乃至由于呼吸、喷嚏导致的位置偏移,都要求技术员第一时间发现后,停下机器,进屋调整后,才能继续,否则细微的位置差别,将导致最后治疗效果的千差万别……”

  听完介绍,市民们聚拢在狭小的机房控制室内,观看治疗过程。正当大家通过监视器看的津津乐道之时,技术员小张发现监视器里的病患身体侧了一下,他立马停下放疗设备,进屋调整患者的体位……

  参观中,陈师傅对记者说,我估摸着每个患者一进一出外加治疗过程一般要15分钟左右。“这些比我孙子还小的技术员,从摆位,到监视,直至最后送患者出门,整个过程井井有条又不乏严谨,我看他们患者一个接着一个,自己连喝口水的机会都没有。真不容易!太辛苦了!”

  “你们别说,这些医务工作者真是太不容易了,他们疏忽一点,偷懒一点,患者就得遭殃了,幸亏有了这么好的一批医务人员啊。”巡防团的市民纷纷啧啧称赞。

  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党委书记李端树看来,此次市民巡访团的参观可谓是一次科普宣传教育新形式的一次成功探索。他表示,今后我们要将市民巡访参观和患者体验等工作结合起来,让市民和患者在感性的认识中,收获防癌抗癌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在患者和医院间建立起一座“相互理解,相互沟通”的桥梁,引导医患关系向着和谐的方向良性发展。通讯员:倪洪珍 王懿辉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中国互联网百强,于2000年3月9日开通,中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多年来,在健康资讯、名医问答、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引领在线健康信息,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

健康资讯推荐
特别策划
热门问答更多
推荐医院更多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