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是残酷的,但是战争也能促进医学的发展。仁济医院战伤外科的发展,就与这场艰难的抗战有着密切的关系,这还要追溯到被誉为“中国医界之柱石”的牛惠霖身上。
牛惠霖于1889年生于上海,是中国第一代海归西医师。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毕业后,赴英国剑桥大学深造,获医学博士学位,并成为英国皇家外科学会会员,还领有皇家内科学会开业证书,并任伦敦医院主任医师。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英国积极参加伤员救治工作,任伦敦叶普斯惠区医院、密它瑟斯医院战伤外科手术主任医师。
民国8年(1919年)回国,任仁济医院副院长兼外科主任。他带回了消毒、麻醉等一系列新技术,开展了四肢创伤等新手术。从此,仁济的外科开始与世界同步发展。
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牛惠霖作为中国红十字医疗队医务组长东渡救助,积累了丰富的创伤救治经验。1927年和1931年,红军将领陈赓腿部重伤两次秘密来沪就医,也是由他和他弟弟、骨科专家牛惠生(美国哈佛大学医学博士)共同治愈。这也为后来的战地救护打下了扎实的基础。牛惠霖后来曾任上海红十字医院(今华山医院)院长,牛惠生则是中山医院的第一任院长。
淞沪抗战期间,牛惠霖、牛惠生兄弟曾与宋庆龄、何香凝等共同组织战地救护工作,在上海、苏州两地分别设立伤兵医院;牛惠霖先后出任上海地方协会救护伤兵第一医院院长、上海公共租界万国商团华队军医长。他以丰富的经验组织指挥并参与救治了大量伤员,挽救了许多战士与百姓的生命。
背景故事:牛惠霖与牛惠生
牛惠霖(1889-1937)、牛惠生(1892-1937),江苏上海(今上海市)人。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牛惠霖毕业于圣约翰大学医学院,获硕士学位。当年赴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得医学博士学位,领有皇家内科医师学会开业证书,任伦敦医院主任医师。民国8年(1919年)归国,历任仁济医院副院长兼外科主任、上海红十字会总医院(今华山医院)院长、上海时疫医院(今红光医院)院长、圣约翰大学医学院教授、中华医学会会长及上海分会会长等职。
牛惠生于1910年在圣约翰大学毕业后,留学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获博士学位。1914年获医学博土学位。同年7月赴新斐德福城圣路加医院任外科医师。1915年他回国,任上海哈佛医学校解剖学讲师。1916年再度赴美,先后任波士顿加尔纳医院、儿童医院、麻省普通医院和霍布金斯医院骨科医师。1918年回国,主持北京协和医院骨科。并成为北京医学会、哈佛大学毕业同学会及华北留美学会秘书及美国医学会和骨科医师协会会员,还先后担任上海红十字会总医院院长、圣约翰大学医学院教授、上海医学协会会长、中华医学会会长及中华外科学会会长等职。北伐战争时,还曾任国民革命军军医总监之职。他于1936年在沪创办了孙中山纪念医院(今中山医院),并任第一任院长。
牛氏兄弟均为当时沪上名医,在国际上卓有声誉。牛惠霖一专多能,擅长外科,并精通内科、肺科、妇产科、眼科和耳鼻喉科等方面医术。牛惠生为骨科专家,1926年获得美洲医术学会名誉会员的荣誉。他们兄弟共同创建“霖生医院”,并分别在上海福煦路(今金陵西路)和南京路(今南京东路)设立诊所。他们对病人一视同仁,无不精心诊治,贫苦的挂号费也不收。为方便病人就诊配药,还在南京路开设利济药房(今冠心药房)。民国18年,牛惠生在福煦路创办我国也是远东第一家整形外科医院,任总办兼外科主任。很多伤残儿童经其亲手矫治而重露笑容,医院被誉为模范医院。
牛家与宋家也颇有渊源,交情甚笃。牛惠生与其妹牛慧珠留美学习期间,与宋庆龄、宋美龄姐妹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后来牛氏兄弟回国用医术支持抗战,组建战地救护队救治伤员,宋家姐妹亦鼎力支持,成为一段佳话。可惜牛氏兄弟二人皆因病过世于1937年,否则必为上海乃至中国的医学事业做出巨大贡献。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酸奶减肥法有效吗
擅长领域:2003年研究生毕业于广东医科大学临床心血管专业,副主任医师,毕业后长期从事急诊科工作,擅长恶性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绞痛、高血压病、冠心病、上消化道出血、糖尿病酸中毒、脑梗塞、脑出血等疾病的诊治。参与市级课题一项,区级课题一项,发表国内外核心期刊文章数篇。
擅长领域:专长糖尿病及并发症、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及内分泌相关疾病的中医调治,对眩晕、头痛、呼吸道疾病、胃肠道疾病、腰痛、关节痛、月经病、皮炎湿疹等常见病均有一定诊治心得。
擅长领域:内科疾病,尤其是在呼吸系统(如急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咽喉炎,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等)和消化道疾病(如胃肠炎,胃溃疡,脂肪肝,肝炎,胆囊炎等)诸病种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