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广东医生破解世界性难题 完成全球首例“不中断血流”肝移植

2017-08-10 16:09:4939健康网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广东器官移植医生另辟蹊径,提出了“不中断血流”的大胆设想,于7月23日成功实施了全球首例“不中断血流”人体肝移植术,并于8月8日又成功开展了第二例同类手术。这一创新破解了器官移植的世界性难题,有望改写世界器官移植事业的历史。

  器官移植技术问世63年以来,志愿者捐献的器官要经过“灌洗、低温保存、再灌注”的技术处理,才能移植到受捐患者的体内。这种传统移植技术具有“先天缺陷”,会大大影响移植效果。

  39健康网最新获悉,广东器官移植医生另辟蹊径,提出了“不中断血流”的大胆设想,于7月23日成功实施了全球首例“不中断血流”人体肝移植术,并于8月8日又成功开展了第二例同类手术。这一创新破解了器官移植的世界性难题,有望改写世界器官移植事业的历史。

  

何晓顺教授

  

无缺血肝移植术

  无缺血肝移植术从根本上规避了传统移植技术的“先天缺陷”

  这项移植新技术的发明者,是我国著名器官移植专家、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一院)副院长、器官移植科学术带头人何晓顺教授。他表示,采用这项移植新技术,捐献的器官不需要灌洗,也不需要放在冷藏箱保存,让捐献者转赠的“生命礼物”少受损伤,最大程度地保护了器官的功能,使器官以更“鲜活”的状态在受捐患者的体内立即“工作”,从而极大地避免了器官移植的常见并发症,缩短了病人的住院时间,减少费用负担。

  肝脏缺血15-30分钟就会坏死无法移植

  何晓顺介绍,传统器官移植技术包括“三部曲”,也就是器官获取、保存及植入等环节。

  简单来说,医生将肝脏从捐献者体内摘除过程中,先用用保护性的化学溶液进行灌洗、降温。随即,因缺血而颜色发白的肝脏被放入0—4摄氏度的器官保存液中保存,再植入移植受体的腹腔。新肝的血管和胆管与患者的血管和胆管一一吻合。随着血液流入新肝,原本冰凉的肝脏重新变得温热,表面变为鲜红色。当胆管有金黄色的胆汁流出时,移植成功,患者重获新生。

  在这个过程中,器官一旦离开捐献者体内,便处于“无血流供应”状态从数小时至数十小时不等,不可避免地遭受缺血、冷保存及再灌注的损伤,导致肝功能受损。而这些不利因素,正是影响移植疗效乃至导致移植失败的最主要原因。

  

介绍手术

  何晓顺教授介绍器官移植重大突破

  “供肝的质量和保存的时间长短,是保证换肝成败的关键因素。”何晓顺说,肝脏缺血15-30分钟就会坏死,无法移植。而在传统移植模式下,受到损伤的肝脏移入患者体内,肝功能多少都会“打折扣”。

  “我们用转氨酶来评估肝功能受损的程度。换肝的病人术后转氨酶高达数百乃至数千,都是挺常见的情况。”移植医生赵强说,新肝植入病人体内,重新恢复血液供应,医学上成为“再灌注”,这一过程也会发生险情。由于供肝要用低温的灌注液冲洗、保存,原来残存在肝脏内的灌注液可能在血液恢复供应的一瞬间,“冲入”患者的体内。这一冷热交织的巨大冲击,会导致患者血压低、心率加快甚至心脏停跳,医生称为“灌注后综合征”。若手术时麻醉技术不够精湛,或情况过于严重,患者就有可能危及生命。

  研发新设备模拟人体对器官供血

  “器官移植医生的职责,是将捐献者送出的‘生命礼物’完好、平稳地传递给需要的病人,我们希望让这份珍贵的礼物少受、不受损伤,最大效率地发挥作用。”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多年来,何晓顺带领中山一院器官移植团队一直在思考和探索。

  何晓顺大胆假设,如果在移植过程中始终保持器官的血液供应,器官就能以最鲜活的状态移植给患者,上述难题将迎刃而解。然而,这个设想在传统的技术条件下“几乎不可能实现”。最大的困难在于:肝脏离体后,谁来源源不断地为其提供血液供应?

  他们进行了日积月累的潜心研究。为了提高器官移植的疗效,中山一院从数年前开始致力于自主研发“多器官功能修复系统”。这种“多器官功能修复系统”可在手术前模拟人体的机制,为器官提供血液,从而提高器官功能。

  在研发的过程中,何晓顺进一步提出了“科学假设”:只需对“多器官功能修复系统”稍加改进,并对移植手术进行重新设计,就可解决器官移植中的缺血损伤问题。这个科学假设的意义在于让捐献的器官“血液供应不中断”,告别“灌洗冷藏”。

  术后肝功能指标明显优于传统手术

  5年来,何晓顺团队在大动物身上进行了近百例移植实验,并获得了一系列技术创新。“如何做到断离血管、接入机器的同步性,这是最棘手的,如果无法做到精准控制,就有可能造成血液中断,让手术失去意义。”何晓顺解释说,每个肝都有四根维持肝活力的管道———肝动脉、门静脉、肝静脉和胆管,这些管道就像树枝一样会有分支,医生在切除供体肝时,精心挑选了血管的“三岔路口”。“路口”的两端连接肝脏和动脉,维系着血液供应,第三个端口则可接入机器。

  

设备

  

设备2

  自主研发的“多器官功能修复系统”(实验图片)

  摘取器官前,医生先将连接肝脏的血管接入“多器官功能修复系统”,在断掉原有血液供应的同时,由“多器官功能修复系统”替代人体的供血机制,从而实现平稳过渡。供肝植入移植受体时,将受体的血管接入“多器官功能修复系统”,在由受体的血液循环系统“接管”的同时,将机器撤离。在这个过程中,肝脏里的“血一直是热的”。

  

手术中

  何晓顺教授及团队在手术中

  2017年7月23日,中山一院何晓顺团队成功地实现了全球首例“血流不中断”人体肝移植术,将肝脏以“最鲜活”的状态移植给了患者。王先生今年51岁,确诊为肝硬化合并小肝癌,手术过程比常规肝移植更平顺,术后肝功能指标明显优于传统肝移植手术。

  8月10日,王先生现身在中山一院新闻发布会分享术后感受。原本坐着轮椅的他坚持要站起来发言,因心情太激动,在发言中数次哽咽,低头不断地说:“感谢医生,感谢医院……”

  

首例 王先生

  全球首例“不中断血流”肝移植患者王先生致谢!

  8月8日,该团队又成功开展了第二例同类手术,患者是一名50岁的乙肝肝硬化病人。8月11日,将开展第三例“不中断血流”肝移植术。作为我国临床器官移植和器官捐献的发源地,中山一院移植中心将常规开展这一移植新技术。

  新技术可延伸至心、肺、肾移植

  “不中断血流”器官移植理念的成功实践,从根本上避免了传统器官移植技术的“先天缺陷”,将使器官功能得到最大的保护,器官的损伤将降至最低,甚至有可能降低排斥反应的发生。

  更为令人振奋的是,这项新技术还可延伸至心、肺、肾等的移植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卫生部活体肝脏移植重点实验室主任兼学术委员会主任王学浩表示,技术有望颠覆传统的器官移植理论与实践,将器官移植学科的发展带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该项技术突破的另一个重要成果是成功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器官功能修复系统”。该设备的问世,是医学研究史上首次实现器官在“离体状态”下长时间保持功能与活力。 这将为研究器官功能、器官间相互作用、器官离体治疗、器官功能修复等临床应用提供新的技术平台,为我国临床医学研究实现多学科、多层次的突破提供了可能。

  此外,该研究平台为生命科学的相关学科,如生理学、病理学、毒理学、药学、病原学、肿瘤学、生物工程学等,提供了崭新的科学研究平台,具有巨大的研究潜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通讯员:李绍斌、彭福祥)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中国互联网百强,于2000年3月9日开通,中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多年来,在健康资讯、名医问答、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引领在线健康信息,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

特别策划
温热
  • 清开灵颗粒

    清热解毒,镇静安神。对温热病引起的高热不退,烦燥不安,咽喉肿痛,舌红或绛,苔黄,脉数者适宜;多用于湿热型肝炎和上呼吸道感染症。[详细]

    去看看 ¥13.0
  • 血必净注射液

    化瘀解毒。用于温热类疾病,症见:发热、喘促、心悸、烦燥等瘀毒互结证;适用于因感染诱发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也可配合治疗多器官功能失常综合征的脏器功能受损期。[详细]

    去看看 ¥124.5
  • 石淋通颗粒

    清湿热,利尿,排石。用于尿路结石,肾孟肾炎,胆囊炎。[详细]

    去看看 ¥4.35
推荐专家更多
  • 周南南副主任医师深圳市蛇口人民医院

    擅长领域:2003年研究生毕业于广东医科大学临床心血管专业,副主任医师,毕业后长期从事急诊科工作,擅长恶性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绞痛、高血压病、冠心病、上消化道出血、糖尿病酸中毒、脑梗塞、脑出血等疾病的诊治。参与市级课题一项,区级课题一项,发表国内外核心期刊文章数篇。

  • 周佩明副主任中医师广州中医药大学佛山固生堂国医馆

    擅长领域:专长糖尿病及并发症、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及内分泌相关疾病的中医调治,对眩晕、头痛、呼吸道疾病、胃肠道疾病、腰痛、关节痛、月经病、皮炎湿疹等常见病均有一定诊治心得。

  • 赖维主任医师广州诺亚智慧门诊部

    擅长领域:擅长各种疑难复杂皮肤病,尤其是面部损容性皮肤病(痤疮、玫瑰痤疮、白癜风、黄褐斑等)、化妆品皮肤病、过敏性皮肤病等疾病的诊断和处理,以及化妆品人体安全性和功效评价。

推荐医院更多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