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世界预防自杀日:预防自杀我们能做些什么?

2019-09-10 23:28:4339健康网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大学生跳楼、妈妈带着孩子跳江、韩国明星自杀,各种自杀类的新闻每年都不时频频爆出,在这些自杀背后都可能会指向抑郁障碍为主的心境障碍和焦虑障碍。在9月10日第17个“世界预防自杀日”来临之际,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心理精神科专家提醒正视抑郁等心理问题,利用保护因素,个体化治疗,增强社会支持系统,减少促进因素,将有助于降低自杀率。

  大学生跳楼、妈妈带着孩子跳江、韩国明星自杀,各种自杀类的新闻每年都不时频频爆出,在这些自杀背后都可能会指向抑郁障碍为主的心境障碍焦虑障碍。在9月10日第17个“世界预防自杀日”来临之际,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心理精神科专家提醒正视抑郁等心理问题,利用保护因素,个体化治疗,增强社会支持系统,减少促进因素,将有助于降低自杀率。

  产后抑郁,让她差点走上不归路

  阿兰(化名)在半年前生完孩子后,开始出现情绪低落、悲观绝望、并存在自杀企图,差点造成悲剧。在家人的陪伴下到医院就诊,被确诊为重度抑郁症,经过半年的治疗,阿兰状态已恢复正常。上个礼拜来到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心理精神科找范长河主任复诊。

  回想起当初的经历,阿兰说,“在我第一次去就诊之前的三四天里,我的状态极为糟糕。那天晚上我抱着宝宝,从娘家吃完晚饭回到自己家,那一路上我就预感到“完了、完了,要来了。就像是例假要来一样,抑郁情绪也是这样,我可以预感到它的来临,但我控制不了它。我的生活一团糟,与婆婆的关系不好,先生没管我和宝宝,我对生活也失去了控制。我觉得自己很没用,宝宝跟着我也没有任何好处。我每日每夜都在遭受煎熬,无数次想一死了之。”

  “抑郁情绪一旦在他们心中驻扎,他们的认知就可能变得不再理性,就会认为自己没有前途和出路,自己是家庭和社会的累赘,死既能解脱自己又能不拖累家人,从而可能产生自杀意念和行为。”范长河主任向我们介绍,“一定要重视和评估抑郁症患者的自杀风险,并及时干预,以免酿成悲剧。基于评估的、针对性的干预和治疗措施可以较好地预防抑郁症的自杀。”

  经过范长河主任专业、系统、规范的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阿兰已回复之前的轻松状态,人际关系也缓和了,并能坦然面对过往的痛苦经历,并呼吁大众正确看待抑郁症:“不回避不歧视不冷漠不说教,拉一把即将坠入深渊的人,就会挽救一个即将逝去的生命!”

  自杀的人群当中有75%的人都与抑郁相关

  据WHO(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每年有接近80万人死于自杀,还有更多的人自杀未遂。每一起自杀都是波及家庭、社区和整个社会的悲剧,并且给身后的人造成长久的影响。自杀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为提高全社会对自杀问题的关注,预防并减少自杀事件的发生,“国际预防自杀协会”和世界卫生组织在2003年设定每年的9月10号为“世界预防自杀日”(World Suicide Prevention Day)。

  范长河介绍,患有抑郁症的患者出现自杀的几率高达15%,而自杀的人群当中有75%的人都与抑郁相关,现在自杀的人群也是非常庞大的,每隔40秒钟,全世界就有一个人自杀。关注心理疾病本身,尤其是呈上升趋势的,由此引发的自杀行为更是不容忽视。

  范长河教授表示,包括抑郁症在内的心理精神疾病是导致自杀的主要原因,要减少自杀,首先心理疾病要“去污名化”;其次要到专业的合法机构寻求心理援助;再则是高度重视、及早干预、规范治疗。

  在9月10号“世界预防自杀日”,范长河主任向我们介绍:中国的自杀现象有着自身的特点;个体易感因素、环境诱因和自杀工具的可获得性,是影响自杀的三个因素;自杀者的心理体验包括六个步骤,核心是逃避自我;自杀是可以预防的,可以对潜在自杀者进行早期干预;自杀者经常会遭遇社会歧视。想要帮助他们,可以试着与他们公开讨论自杀,尽量不回避不歧视不冷漠,避免说教。

  据了解,近年国内出现了一种新型救助自杀的模式——人工智能监测和救助自杀,通过人工智能监控社交平台的自杀信号,进而介入救助。004号是首都医科大学黄智生教授研发的AI(人工智能)机器人,在社交媒体进行巡视,发现有自杀高风险的人群,并进行预警。目前已初见成效。

  “人工智能预防自杀是新时代的产物。尤其是有些年轻人会通过社交平台表达各种自杀情绪和愿望,人工智能可以通过这些平台,在自杀救助上大显身手。当然,我希望让更多的人正确认识心理精神疾病,从根源上扼杀悲剧的种子。”范长河主任表示。

  除了抑郁,出现这种情况也要担心自杀

  “自杀”是一个沉重的词汇,但又是时刻就在我们身边,是我们想回避又回避不掉的词语。面对自杀事件,我们平时最常听到的一句话:“他(她)好好的,怎么就突然想不开了呢?”。

  范长河教授表示,在很多人眼中,自杀都是无法理解的行为,都是想不开的结果,或者是患抑郁症导致的,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自杀呢?范长河主任介绍,自杀其实是由心理、社会和生物学因素综合作用导致的。最常见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一是抑郁症等心理疾病导致的自杀

  抑郁症患者常常会产生自杀念头,产生自杀念头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抑郁症导致患者产生强烈的自我否定感与自罪感,在长期低落的情绪中,渐渐衍生出了“世界上没有我会更好”的想法,从而导致自杀行为。例如患有躯体重大疾病的老年人,在治病、养老等问上有沉重的经济及心理负担,此时尤其需要家人的关爱和陪伴,以避免悲剧发生。

  对于抑郁症,目前社会上的认知仍存在很多偏差,很多人仅仅将抑郁倾向归结为内向、不开心,忽视了抑郁症可能导致的自残、自杀的严重后果。或将抑郁症与疯子联系在一起,导致很多抑郁症患者觉得承认自己患病是可耻的,因此拒绝治疗。这些错误观念都促进了自杀行为的发生。因此,范长河主任倡导,“我们要向大众大力传播心理卫生知识,引导大众正确对待抑郁症等心理疾病,避免由于社会的歧视和不理解,导致患者感到更加无助无望。”

  范长河主任同时指出,除抑郁症外,其他心理精神疾病如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应激相关障碍、某些类型的人格障碍等也是自杀的高发人群。

  二是冲动性自杀

  并非所有的自杀行为都与心理疾病有关,突发应激事件、生理性激情状态可能会使人做出突然自杀的举动,这种情况常见于青少年和女性。

  “这样的自杀行为往往是临时起意,并不像抑郁症患者自杀前往往经过细致筹划。很多时候,冲动性自杀的人只是由于一时的情绪失控,丧失理智而做出了冲动行为,及时制止,寻求帮助,抚平情绪就可以挽救一条生命。另一方面,个体的价值观体系需要优化,增强心理韧性、弹性,提高心理素质。”范长河教授表示。

  然而很多轻生者并未得到应有的帮助,越来越多的新闻报道了跳楼者被围观群众起哄拍照,很多犹豫不决的轻生者在周围环境的刺激下,选择了自杀。当我们面对这一类事件时,应该伸出援手,挽救生命,切忌火上加油。

  三是愧疚感导致的自杀

  在很多小说影视作品中,常常会有角色因为愧疚而选择自杀。现实也存在很多这样的情况,愧疚感也是导致自杀的一大原因,从“无颜面对江东父老”到最近发生的灾后幸存者自杀事件,都提醒人们注意这一情况。

  很多人都无法理解,在很多灾难发生过后,幸存者的自杀几率会上升,甚至很多救援人员也会出现自杀观念,这又是为什么呢?

  范长河主任表示,“经历过灾难、战争或是巨大变故的幸存者很容易罹患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这是指个体经历、目睹或遭遇到一个或多个涉及自身或他人的实际死亡,或受到死亡的威胁,或严重的受伤,或躯体完整性受到威胁后,所导致的个体延迟出现和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

  “PTSD患者时常会重复闪回创伤体验,产生愧疚感,自责、自罪,导致自杀。就算没有发生PTSD,重大灾难或变故的经历者也可能由于过度自责或愧疚而选择自杀。”范长河主任介绍道。

  除了以上原因外,自杀还可能出现在精神活性物质如毒品、酒精等的滥用,出于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自杀姿态,青少年的自杀模仿行为等情况。

  【预防自杀我们能做些什么?】

  “从自杀念头到自杀行为是有一个转化过程的,这是在研究统计数据中常常能发现的一个事实。”范长河主任表示,很多情况下的自杀是可以预防的,我们每个人对自己与他人的生命都是有责任的,当我们觉察到身边的人正陷入自杀的挣扎之中,我们可以采取下面的措施:

  1、提供情感支持:向他们表达你的关心,询问他们的困难,聆听他们的心声;

  2、建议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去心理精神科专业机构就诊,拨打心理援助热线;

  3、限制自杀工具的可得性。

  如果你自己有自杀想法:

  1、产生自杀念头,首先应该告诉亲人,并寻求专业的心理精神机构及心理精神专业人士的帮助。

  2、有自杀计划和行动,那怕你只有一点点犹豫不决,都应当联系家人、学校、工作单位、公安局、医院、心理危机干预热线等、并寻找专业的心理帮助。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心理精神科主任范长河教授强调,自杀念头如果没有得到很好地排解舒缓,很有可能会转化为难以控制的自杀行为,如果无法从周围人获得有效帮助,国内已经建立了多条免费自杀预防热线,拨打电话寻求专业帮助也会挽救自己!

  如果周围人有自杀倾向:

  什么样的表现是自杀前征兆?

  ① 睡眠模式明显改变

  ② 远离朋友和家人,觉得自己是他们的负担

  ③ 有过自杀的尝试

  ④ 极其厌恶自己,没有归属感

  ⑤ 绝望、愤怒、焦虑不安、精神萎靡

  ⑥ 大量饮酒或服用毒品

  ⑦ 放弃自己,对自己喜欢的事物丧失兴趣

  ⑧ 出现一些冒险行为

  ⑨ 产生自杀的念头、计划和行动

  ⑩ 突然的情绪变化

  当你发现有人透露出了自己的自杀念头时,一定要认真考虑他的话,这很有可能是他发出的求救信号,有可能他正在将这种危险的想法付诸于行动。此时不要冷漠,应使用正确的接触方式和更好的情感表达,聆听他的痛苦,让他感受到支持的力量,帮他寻找专业的帮助。多一份关心可能就会挽救一个即将逝去的生命!

  附:全国心理危机干预热线汇总(欢迎补充)

通讯员:薛冰妮、高龙、冯朱晓、朱健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中国互联网百强,于2000年3月9日开通,中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多年来,在健康资讯、名医问答、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引领在线健康信息,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

特别策划
抑郁症
    擅长抑郁症专家更多
    • 蒋红玉深圳市第二中医院

      擅长领域: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脉管炎,血栓病,血液病,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结肠炎、肠功能紊乱、肝硬化等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肾炎,慢性肾功能不全,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慢性荨麻疹,暗疮,糖尿病、甲亢、甲状腺良性肿瘤等内分泌疾病,焦虑、抑郁症及重症失眠等神经功能失调,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征等妇科病,不孕不育症,顽固性咳嗽,小儿消化不良,恶性肿瘤术后与放化疗前后的治疗,以及亚健康状态的调养。

    • 蒋红玉深圳罗湖区中医院

      擅长领域: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深圳市名中医、主任中医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委员会专家,中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血液病专业委员常委,广东省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深圳市中医药专家委员会委员。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原副会长,深圳市人民医院既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二医院原中医科主任。   诊治范围: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病。擅长心脑血管疾病,脉管炎,血栓病,再障、血小板增多及减少症、白细胞减少等血液病,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结肠炎、肠功能紊乱、肝硬化等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肾炎,慢性肾功能不全,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慢性荨麻疹,暗疮,糖尿病、甲亢、甲状腺良性肿瘤等内分泌疾病,焦虑、抑郁症及重症失眠等神经功能失调,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征等妇科病,不孕不育症,顽固性咳嗽,小儿消化不良,恶性肿瘤术后放化疗期间的治疗,以及亚健康状态的调养。主持和参与国家与省、市级科研项目10项,其中5项获科技进步奖。编著主编与参编出版学术专著6部,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

    • 汪晶波当阳市中医院

      擅长领域:运用中医药理论辨证施治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食管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肾病,痛风性肾病,痛风,更年期综合征,失眠,抑郁症等;运用内外合治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等慢性呼吸道疾病。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