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立秋时节 别忘防暑防燥防感冒

2020-08-07 15:19:0739健康网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立秋标志着进入秋季,秋天是肃杀的季节,以燥气当令,而燥气易伤肺金,耗损人体津液,引起皮肤干燥、舌红少津、毛发干枯、大便干结、口鼻咽干、胸痛干咳、少痰等症状。故应注意养阴生津润燥。

  立秋是秋季开始的节气。立秋一般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古代分立秋为三候:“初侯凉风至”,立秋后,我国许多地区开始刮偏北风,偏南风逐渐减少,小北风给人们带来了丝丝凉意。“二侯白露降”,由于白天日照仍很强烈,夜晚的凉风刮来形成一定的昼夜温差,空气中的水蒸气清晨室外植物上凝结成了一颗颗晶莹的露珠。“三侯寒蝉鸣”,这时候的蝉,食物充足,温度适宜,在微风吹动的树枝上得意地鸣叫着,好像告诉人们炎热的夏天过去了。

  但是,“立秋”到了,但并不是秋天的气候已经到来了。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气候有差别,此时大部分仍是未进入秋天气候,况且每年大热三伏天的末伏还在立秋后第3日。尤其是我国南方此节气内还是夏暑之时,同时由于台风雨季节渐去了,气温更酷热。秋阳肆虐,特别是在立秋前后,气候仍处于闷热之中,故素有“秋老虎”之称。立秋时节防暑措施依然不容忽视,应当心“秋老虎”依旧伤人,小心中暑。

  立秋后,白天仍然炎热,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往往白天很热,而夜晚比较凉爽,早晚温差变大,容易引起频发感冒等。特别是年老体弱和小孩之人群,经过炎热的夏季后,人体内耗较大,导致免疫力下降。随着气温降低,病毒乘虚而入,因此初秋时节要预防普通感冒和病毒性感冒的侵袭,应更注意防止夜间着凉。

  立秋标志着进入秋季,秋天是肃杀的季节,以燥气当令,而燥气易伤肺金,耗损人体津液,引起皮肤干燥、舌红少津、毛发干枯、大便干结、口鼻咽干、胸痛干咳、少痰等症状。故应注意养阴生津润燥。下面推荐几种立秋时节可服用的常用中药。

  作者简介:彭康 教授(中药学)、主任医师(中西医结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副院长兼治未病中心学术带头人。

  1.沙参   

  药材分北沙参和南沙参。

  北沙参为伞形科植物珊瑚菜的根。味甘、微苦,性微寒。入肺、胃经。具有养阴清肺,益胃生津的功效,本品甘润而偏于苦寒,能补肺阴兼能清肺热,用于阴虚肺燥有热之干咳少痰、咳血或咽干音哑等证;补胃阴,生津止渴,兼能清胃热,用于胃阴虚有热之口干多饮、饥不欲食,大便干结等。北沙参质坚,富有脂液,含有挥发油、香豆素、淀粉、生物碱、三萜酸、豆甾醇、各甾醇,沙参素等成分。内服,单味煎汤,每日10-15克,亦可熬膏。

  北沙参炖老鸭:北沙参15克、枸杞子30克、老鸭200克,、生姜3片,黄酒6克,精盐适量。老鸭切块,飞水洗净血水,药材清洗干净,加入姜片、黄酒,炖2.5小时左右,调味即可食用。此汤适宜秋季燥热伤肺,咳嗽少痰、口舌干燥者。

  南沙参为桔梗科沙参属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根。味甘,性微寒。归肺、胃经。具有养阴清热,补气,化痰和益胃生津的功效,本品甘润而微寒,能补肺阴、润肺燥,兼能清肺热,适用于阴虚肺燥有热之干咳痰少、咳血或咽干音哑等证。其润肺清肺之力较北沙参弱,但有祛痰作用,可促进排痰,对于肺燥痰粘,咯痰不利者适宜;还能补肺脾之气,又能养胃阴,气阴双补,可用于胃阴脾气俱虚之证,对热病后期,气阴两虚而余热未清不受温补者,尤为适宜。内服,每日10-15g,鲜品15-30g,煎汤,泡茶,煮粥。南沙参叶是一种药食兼用的特种蔬菜。每100克嫩叶含水分74克,蛋白质0.8克,脂肪1.6克,碳水化合物16克,钙585毫克,磷180毫克,胡萝卜素5.87毫克,尼克酸0.7毫克,维生素C104毫克。根中三萜、类皂甙、沙参皂甙,又含葡萄糖及淀粉。南沙参嫩叶可煮或炒食。南沙参的根经煮熟后于清水中浸泡除苦味,再拌食或炒食、作汤均可。

  南沙参可做成“南沙参炖鸡”、“炒沙参叶”等菜肴,食之味美。

  沙参麦冬茶:南沙参、麦冬各15克,桑叶10克。煎水或沸水浸泡,代茶饮,用于初秋感有燥热,咳嗽咽干,痰粘不易咯出。

  2. 枇杷叶  

  为蔷薇科植物枇杷的叶。味苦,性微寒。归肺、胃经。具有清肺止咳、降逆止呕的功效,常用于治疗燥热咳嗽、气逆喘急,胃热呕逆,烦热口渴等病症。 叶含皂苷、苦杏仁苷、乌索酸、齐墩果酸、鞣质、维生素B1、维生素C等。单味煎服或熬膏服用,每日5-10克(鲜品15-30克),止咳宜炙用(炼蜜制),止呕宜生用。枇杷叶生用或用鲜品,先用毛刷除去绒毛,用水喷润,切丝。

  ①枇杷叶粥:取枇杷叶15克(鲜品加倍),粳米100克,清水适量。先煎枇杷叶,去渣取汁,入米煮粥。本品清肺和胃,降气化痰,枇杷叶润肺养胃化痰,粳米补中益气。

  ②枇杷桑叶茶:选取枇杷叶(去绒毛)、桑叶各10克,用纱布包,煎水代茶饮。具有疏风清热化痰的作用,可用于风热感冒咳嗽、咽痛。

  3.生地黄 

  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块根。采挖根茎,除去芦头、茎叶、须根,洗净泥土,即为鲜地黄。鲜地黄直接置焙床上缓缓烘焙,须经常翻动,至内部逐渐干燥而颜色变黑,根烘焙至八成干,全身柔软,外皮变硬时即可取出,捏成团状,为生地黄。生地黄加黄酒蒸至黑润,为熟地黄。生地黄味甘、苦,性寒。入心、肝、肾经。具有清热凉血,生津润燥,滋阴养血的功效,治阴虚发热,消渴,吐血,衄血,血崩,月经不调,胎动不安,阴虚便秘。本品质润多液能养阴,味甘性寒能生津,有较好的养阴润燥生津作用,用于温热病后期、邪热伤津者;本品甘寒质润,既能清热养阴,又能生津止渴,常用于治疗阴虚火旺的口干口渴。鲜地黄中含有20多种氨基酸,其中以精氨酸含量最高;干地黄中有15种氨基酸,其中丙氨酸含量最高。地黄中还含有铁、锌、锰、铬等20多种微量元素。单味内服:煎汤,每日10-15克(鲜地黄可用30-50克,可捣汁服用),大剂量地黄50-100克,熬膏。

  生地粥:生地黄25克,粳米75克,白糖少许。生地黄(鲜品洗净细切后,用适量清水煮沸约30分钟后,取药汁,再复煎煮一次,两次药液合并后浓缩至100毫升,备用。将米洗净煮成白粥,趁热加入生地汁,搅匀食用时加入适量白糖调味即可。有滋阴益胃,生津润燥的作用。(通讯员:彭逢美、李凯欣)

彭康 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    治未病中心,脑病科

  彭康,男,医学博士、主任医师(中西医结合临床)、教授(中药学)、博士生导师。1983年毕业于湖南中医学院医疗本科获医学学士,199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中西医结合专业获医学硕士,1996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中药专业获医学博士。师从国医大师颜正华教授和军委保健医臧坤堂教授。1997-1999在香港浸会大学作访问学者。曾任全军中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第一军医大学中药方剂教研室主任。现任中国中医药促进会医院管理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中药药理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综合医院中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药药理与临床》编委。从事本科及研究生《中药学》、《方剂学》教学工作多年,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0部,主持和参加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6项,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请访问http://blog.sina.com.cn/pkang12

特别策划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