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不少网友在社交平台晒出“二阳”认证照,也有不少阴性纪录保持者在这一轮被“查漏补缺”。“二阳”会否大面积流行?高危人群该如何科学应对?抗新冠病毒药物如何选择?针对这些大众关注的话题,南京大学病毒与感染病研究所所长、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感染病科主任医师吴超教授进行了详细解答。
近期新冠感染率为何上升?
针对近期新冠二阳感染率上升的情况,吴超教授表示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病毒在不断变异。当前流行的XBB系变异株是新冠病毒奥密克戎的重组变异株,与早期流行的奥密克戎变异株相比,其传播力和免疫逃逸能力都要强,但致病力没有明显变化;
抗体水平随时间流逝衰减。打完疫苗以后通常是3到6个月的时间,抗体水平会下降,保护感染能力也会下降。
吴超教授强调,目前“二阳”的症状以轻症为主,这与我们大多数人都感染过并接种过疫苗关系密切。大众需要明确一个认知,打疫苗不是杜绝被感染,更重要的作用是防止感染后症状加重,尤其对于老年人群能进一步降低死亡率。在半年左右的时间应该去做加强,特别是混合的疫苗接种,或者叫异源的疫苗接种。就是我接种了三针灭活疫苗,第四针你可能应该接种腺病毒,或者是MII的,就是不同的疫苗,这样的策略会让免疫更全面、保护性好。
无症状等同轻症?老年人群需提高警惕
提及新冠感染后的症状征兆,吴超教授提醒无症状并不等同于轻症,尤其老年人的免疫反应差,初始症状可能不明显,但病情进展很快,且容易发展成危重症。有的患者可能在三四天后突然出现呼吸困难,等到拍CT,肺部已经有很多明显的炎症了,因此对于老年人群需特别关注。
及早进行药物治疗是防止重症发生尤其是死亡的重要手段,吴超教授提醒,勤洗手、戴口罩依然是目前预防感染的有效经验,而发生感染要密切注意自身情况,持续高热要及时就医用药,而以上提及的高危人群一旦感染上第一时间就要考虑药物治疗,尤其注意的是在出现症状的3-5天内使用。
抗新冠病毒药物如何选择?
据了解,目前市场上抗新冠病毒药物主要有蛋白酶抑制剂和核苷酸类似物两大类别,药物可及性大大提高。对于抗新冠病毒药物的选择,吴超教授表示不同的抗新冠病毒药物有不同的机制和特点,要尤其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以及患者的肝肾功能。
药物相互作用(DDI)指的是患者同时或在一定时间内先后服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后所产生的复合效应,可使药效减弱或出现不应有的毒副作用。“核苷酸类似物的DDI就相对比较平和或者是几乎没有,如阿兹夫定和莫诺拉韦这些药物,都是核苷酸类似物。对于有基础病的病人就可以不需要停用基础病的药物,安全服用抗新冠病毒药物。”
对于肝肾功能不全患者,也应尽量选择核苷酸类似物这类对肝肾影响较小的药物。因为肝肾是药物代谢的重要器官,肝肾功能不全会损害新冠药物的代谢、排泄、剂量和预期浓度,从而导致药物治疗效果变差,甚至加大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
吴超教授最后强调道:“一定要遵医嘱,和医生充分沟通后配合医生规范治疗。因为大众很难在短时间内积累专业的用药知识,所以一定要听医生的,不可擅自用药,保障用药安全。这一点不仅是在抗新冠治疗上,在其他疾病的治疗上也是一样的。”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