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首页 > 诊疗频道 > 专家访谈 > 权威专家访谈 > 正文

哮喘病人不妨查查这一指标,小心另一种罕见病“缠身”

2023-07-21 19:08:4339健康网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哮喘经久不愈,还伴随一系列的脏器受损,或许你需要怀疑是否患上了另一种罕见疾病——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以下简称“EGPA”)。

哮喘经久不愈,还伴随一系列的脏器受损,或许你需要怀疑是否患上了另一种罕见疾病——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以下简称“EGPA”),作为一种罕见的血管炎,由于EGPA表型复杂,又缺乏诊断性生物标志物和特异性的临床表现,临床上存在严重的漏诊和误诊现象。

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医师田新平教授介绍,与其他血管炎不同,EGPA最早且最易累及呼吸道和肺脏,甚至90%的病人都是以哮喘作为首发表现,因此绝大多数患者首诊于呼吸内科,常以难治性支气管哮喘治疗多年。直至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喘憋反复加重且伴有全身多个系统的受累并造成不可逆的器官损害,严重威胁患者生命。

“不要说普通的老百姓,我们不少医生对EGPA的认知度和关注度也不够,在诊断上也面临挑战。”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程雷表示,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升高是EGPA主要的临床特征之一,但在各个脏器组织中比例是不一样的。“实际上国际对于判断标准还没有达成共识,还需结合疾病特征、发病机制、全身表现,去综合地进行考虑。”

EGPA发病“三部曲”,存在严重漏诊和误诊

EGPA是一种少见的以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及血管与邻近组织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的系统性坏死性血管炎,作为一种罕见病,国外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总患病率为10.7~17.8/百万,年发病率为0.5~6.8/百万。支气管哮喘人群中的发病率为0~67/百万,年发病率则高达64.4/百万,远高于总人群中EGPA的发病率。

田新平教授指出,EGPA发病通常有三个阶段,也叫做“三部曲”。首先表现出哮喘,其次当出现很多脏器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病人可以有相关脏器的表现或者没有表现,比如在皮肤上,表现为出现皮疹、结节;在神经系统严重者出现腕下垂、足下垂,第三个出现血管炎,这个时候病情已经累及全身了。

可惜的是,目前EGPA存在严重的漏诊和误诊现象。程雷教授介绍补充道,EGPA虽然被归为ANCA相关血管炎,但是在这组病人当中,它能够检测到ANCA抗体阳性的比例仅为30%-50%,看不到抗体,即使临床符合也很难被诊断。

其次,EGPA的发病与嗜酸粒细胞水平升高密切相关,现在大家公认的是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大于10%,就可以考虑是不是属于EGPA,但是,这个比例在各个组织是不一样的。比如说鼻息肉组织中间,可能会上升到10%以上,甚至20%以上。目前判断的一个标准,实际上在国际还没有达成共识。

传统治疗效果差,新靶向生物制剂有望改善预后

即便诊断为EGPA,传统的治疗方案也让一些EGPA患者面临着缓解期较短、复发率较高、药物副作用较大的困境。

据39健康了解,目前EGPA的治疗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诱导环节,通过糖皮质激素和传统的免疫制剂等药物的使用让患者的病情得到缓解,尽量减少对脏器的损害,消除可逆的症状; 第二个阶段是在病情控制后,将病人维持在一个稳定的状态上,但在此过程中,有些患者在减少激素使用后又会出现疾病的复发,研究显示,即使是已获得缓解的EGPA患者,其复发风险仍高达81%。

田新平教授指出,不难发现在整个EGPA的治疗过程中,激素贯穿始终,但长期使用激素治疗又面临多种副作用,例如感染、肥胖、骨质疏松、糖尿病、高血压、心梗、脑梗等,免疫抑制剂也存在同样副作用大的问题。

其实EGPA发病机制并不复杂,主要是嗜酸粒细胞浸润和抗中性粒细胞的胞浆抗体介导了血管壁损伤。因此,在治疗过程中,抑制参与炎症反应的嗜酸粒细胞的水平对疾病控制意义重大。

“研究发现,白细胞介素5(IL~5)在从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它促进了嗜酸性粒细胞的成熟,同时增加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如果有一个药物可以靶向与IL-5结合,阻断它与嗜酸粒细胞表面受体结合,抑制嗜酸粒细胞的生物活性并使其数量持续降低至正常水平,那么就可以减少嗜酸粒细胞所介导的炎症和组织损伤,避免症状的出现。”程雷教授说。

靶向生物制剂美泊利珠单抗的出现实现了这个可能,2021美国风湿病学会发布的ANCA相关血管炎管理指南推荐:对于活动性非重症EGPA患者的诱导缓解,优先推荐美泊利珠单抗和糖皮质激素作为初始治疗;对于在接受甲氨蝶呤、硫唑嘌呤或霉酚酸酯治疗期间出现复发,以及在接受低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无其他治疗)期间出现复发,有非重症EGPA患者,推荐增加美泊利珠单抗治疗而非增加或转换免疫抑制剂治疗。

“临床上我们看到,在使用糖皮质激素联合美泊利珠单抗以后,病人的病情确实得到了更好的控制,尤其是轻症的、难治的、反复复发的患者,可以从中获益很多。另外,我们看到激素的剂量是明显减少了,这样就会减少激素带来的相关的不良反应。”田新平表示。

程雷也认为,自从靶向生物制剂纳入医保后,更多的患者从中受益,尤其是对于罕见病,社会要加大关注的力度,需要更多的科普宣传以及临床的患教,共同来提升对于疾病的认知。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治疗的水平,能够提高病人的依从性。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中国互联网百强,于2000年3月9日开通,中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多年来,在健康资讯、名医问答、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引领在线健康信息,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

健康资讯推荐
特别策划
热门问答更多
推荐医院更多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