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记忆障碍为核心的卒中后认知障碍及老年性痴呆已严重威胁国民健康,公众对于老年性痴呆疾病的认知有待加强。医生和社会各界应当携手合作,共同推进全社会对于老年性痴呆疾病的科普教育,消除病耻感,理性对待老龄化挑战,为老年性痴呆患者提供科学、稳定、安全的照护条件。”近日,在9月“世界脑健康月”来临之际,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吴云成教授、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王少石教授、虹口区欧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吴建平主任联合发出倡议,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老年性痴呆疾病,加强患者、家属及医生群体的疾病科普,关爱老年性痴呆患者。
2015年针对上海市居民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上海户籍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457.79万人,老年人占户籍总人口的比例再较上年增加1.4个百分点,达到31.6%,上海市已经处于高度老龄化社会,沪上各大医院痴呆、记忆门诊患者数量亦出现上升趋势。
面对记忆、认知、精神和行为能力均处于全面滑坡阶段的老年性痴呆患者,有专家预计,每位老年性痴呆患者至少需要1-1.5个青年劳动力进行看护,而在独生子女时代大量诞生的“421“家庭——4位老人,2夫妻,1个小孩的家庭结构下,一旦老人出现老年性痴呆,若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与康复,对于家庭结构的稳定及经济运行将会产生严重的打击。
分级诊疗作为当前各级医疗机构合作的普遍模式,在老年性痴呆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中能够发挥哪些作用?各级医疗机构又应该如何配合?又有哪些问题迫在眉睫需要引起全社会共同关注?
老年性痴呆防控 防治血管病是关键
老年性痴呆患者病因多种多样,分为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帕金森病性痴呆、混合性痴呆等多种多样,而其中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又分别位居痴呆的第一、第二位。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吴云成教授告诉我们,“最新流行病学研究资料表明,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肥胖以及脑血管病本身均可能会增加痴呆的发生风险,控制相关血管性危险因素不仅可以降低中风的发生,也会大大的降低痴呆的发生”。因此,防治血管性危险因素将成为痴呆疾病防治的重要环节。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吴云成教授
如何预防痴呆?吴云成教授认为,我们首先要“迈动腿、管住嘴”,吴教授具体给出了4点建议,”迈动腿”要:1、保持适度的的体力运动;2、保持体重指数(BMI)低于25kg/m2;“管住嘴”要:3、避免抽烟;4、采取“地中海饮食“,包括增加食物种类,清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少吃主食,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产生。
“无论是阿尔茨海默病,还是血管性痴呆等卒中后认知障碍,其痴呆表现均以记忆障碍为核心,而想要早发现、早预防,就必须控制心脑血管疾、三高等痴呆高危因素,从源头掐断,”吴云成教授建议,“如果发现存在记忆力、语言能力、空间结构能力或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能力下降时,患者或家属就应该尽早前往医院就诊,而不是放任自流。更不能把“老糊涂”当成正常现象”
对于对阿尔茨海默病并不十分了解的民众,吴云成教授也列出了阿尔茨海默症三大典型症状供患者及家属参考:1、认知障碍:包括记忆力、计算力、语言能力、定时定向能力、执行能力、空间结构能力等下降;2、精神障碍:出现不修边幅、行为举止反常、情绪抑郁、焦虑、淡漠,甚至疑心、偏执、妄想等症状;3、社会生活能力下降:原来可以担任的工作不能胜任了,甚至无法自主生活等。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就应该及时到具有记忆障碍门诊的专科诊疗机构寻求医生帮助。
早诊早治 社区成为“守门人”
当前,无论是血管疾病还是肿瘤都在强调“早诊早治”,而痴呆也不例外,虽然目前并无逆转疾病进展的治疗药物。但是,三位专家一致认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及认知的康复训练可显著延缓记忆能力下滑速度,改善认知和运动障碍,延缓疾病发生,极大降低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意义重大。
在慢性疾病防控方面,虹口区曾有辉煌表现,诸多慢病防控经历得到过国家领导人的赞赏与表扬,并被作为全国健康管理典型进行推广。如领先于全国的居民心脑血管健康筛查、老年血管疾病防控中心、家庭医生试点等。作为常年奋战在居民健康管理和慢病防控上的“一线官兵”,虹口区欧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吴建平主任也对痴呆疾病的防控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虹口区欧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吴建平主任
“当前,社区居民对于痴呆疾病的认知尚不清楚,尤其是在疾病自我判断和寻求专家帮助的时机上把握容易出现问题,导致延误就医现象的发生。因此,提高居民对于痴呆疾病的认知,以及加强对于家庭医生相关诊疗技能,如针对老年性痴呆初步诊断的量表检查能力的培训是当前社区卫生中心亟需解决的难题。”吴建平主任表示。
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王少石教授
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王少石教授对此表示赞同。在他看来,良好的分级诊疗体系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二级医院、三级医院应形成良好的分工协作体系,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居民健康管理、康复及初步诊断,当判断为高危人群时及时进行筛查、随访等工作,并将患者转送至二级、三级医院进行治疗,并在治疗后进行患者的居家健康管理及科普工作。在整个疾病防控体系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既是初诊机构,也是康复机构,还承担着科普众任,社会各界应给予更多支持。
而他也指出,当前中国三级诊疗模式的探索尚处于起步阶段,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初诊和转诊、健康管理为主要目标,在人员配备、资金支持、政策配套等多方面尚有不足,基层医生对于痴呆疾病的认知、诊疗水准相对较低,无力支持痴呆等更多病种的早期预防与疾病科普教育。
“痴呆”仍被视作侮辱性词汇 医生提起就被骂
“无论是患者还是医生都应当清醒的意识到,痴呆离我们并不遥远,每个人都应当更加关注痴呆疾病,”王少石教授呼吁,“患者和家属应当采用更理性的眼光看待痴呆疾病,痴呆是一种疾病而非侮辱性词汇,必须消除病耻感,正视疾病;只有正视痴呆疾病,才能够以科学的心态去面对、治疗和康复。”
据王少石教授透露,在门诊中,被诊断为或者怀疑为痴呆疾病的患者辱骂并不罕见,相当一部分患者及家属仍然将“痴呆”视作侮辱,拒绝承认患病,拒绝治疗,或者拒绝用药等,由此造成的延误治疗、病情加重等屡见不鲜。
居家看护破冰仍需多方合作
“想要实现痴呆患者的高质量治疗及看护,医务人员、政府部门、患者及家属三方的努力缺一不可,”王少石教授表示,“当前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需要承担疾病预防、健康管理、科普工作等多项工作,而类似于国外提供居家看护服务的社区服务中心,以及专业老年护理机构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老年痴呆患者居家看护的发展。”
几位专家共同建议,针对老年性痴呆疾病,政府部门可进一步加大对于相关专业学科及社区医疗卫生中心的支持力度,增加人力及资金、政策扶持;同时,在健康宣教上采取灵活多样的宣传策略,如健康手册、健康视频等多种途径,综合运用多种多媒体渠道进行宣传教育,提升社会各界对于痴呆疾病认知并积极投身于老年患者的治疗、康复及照护工作。
“如果仅靠医生,好比一滴水汇入了海洋,如果仅靠患者,好比用树枝抵挡滚落的巨石,唯有各方携手方能筑起抵御疾病的万里长城。”最后,专家如此比喻。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擅长领域:2003年研究生毕业于广东医科大学临床心血管专业,副主任医师,毕业后长期从事急诊科工作,擅长恶性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绞痛、高血压病、冠心病、上消化道出血、糖尿病酸中毒、脑梗塞、脑出血等疾病的诊治。参与市级课题一项,区级课题一项,发表国内外核心期刊文章数篇。
擅长领域:开设中医肾病专科 ,主要使用中医辩证施治方法治疗各类泌尿系疾病,如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泌尿系结石、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症以及男性性功能障碍疾患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此外,并擅长治疗中风、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以及慢支炎、胃脘痛,抑郁证等内科疾病。
擅长领域:呼吸系统疾病(如:发热、咳嗽、咯血、胸痛、发绀、困难,胸闷、心悸、打鼾……)及老年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管扩张、肺炎、肺结核、胸部肿瘤、呼吸衰竭、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胃肠功紊乱、糖尿病、痛风、骨质疏松、风湿……)的诊断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