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上海专家团队在《科学》杂志发表论文,发布了关于调节肠道微生态改善2型糖尿病的最新研究成果。专家团队发现,通过摄入多样化的膳食纤维,可使肠道内特定的有益“生态功能菌群”增多,促进胰岛素分泌和提高胰岛素敏感性,进而改善2型糖尿病。参与此研究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彭永德教授告诉记者,这一发现有望为2型糖尿病综合防治提供新的方向,并帮助为大量糖尿病前期患者“关口前移”,以营养干预的方式延缓甚至逆转糖尿病前期进展。
《科学》杂志发表的这篇论文由上海交通大学赵立平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彭永德教授及上海交通大学微生物代谢国家重点实验室张晨虹博士所组成的专家团队共同发表。研究组从肠道微生态着手,尝试从新的角度找到改善2型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的新“靶点”。
近年来,不断有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在肥胖、糖脂代谢异常和心血管损害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这些肠道菌群的细胞数量是人体细胞的10倍,编码了上百万功能基因,被称为肠道微生物组。这些研究成果引起了专家组的思考:既然肠道菌群能引发代谢性疾病,那么能否通过改变肠道菌群结构来治疗代谢性疾病,使其从“破坏者”成为“建设者”呢?
研究单位之一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早在2012年便在松江区卫生计生系统的支持下,于松江泗泾地区开展了社区慢病管理项目,建立了社区慢病管理平台及多中心糖尿病研究队列。在上海交通大学赵立平教授团队前期肠道微生态与肥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消化科学科带头人王兴鹏教授、消化科曾悦教授与内分泌科主任彭永德教授一起制定了慢病微生态研究方案,进一步深入探讨肠道菌群参与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机制。
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建立的社区慢病管理队列中新发现的糖尿病人群为基础,彭永德教授团队分别在上海松江泗泾地区和江苏启东地区开展了“以肠道菌群为靶点的2型糖尿病临床膳食干预系列研究”。这一研究在进行标准的糖尿病临床综合管理的基础上,对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进行糖尿病饮食健康指导,营养干预治疗组患者则食用由含大量膳食纤维的全粮谷物与益生元组成的营养餐。
研究结果发现,在饮食中增加大量多样化的膳食纤维,可通过改变肠道菌群结构改善2型糖尿病人的胰岛素分泌和胰岛素敏感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延缓、改善2型糖尿病的进展与症状,这直接反映为糖化血红蛋白指标降低。
经过进一步研究,研究团队还发现了一组与营养干预效果关系密切的关键功能菌。这组关键功能菌以“生态功能群”的形式发挥作用,不仅可以改善胰岛素分泌,还能通过改变肠道环境减少吲哚和硫化氢等有害代谢物的产生,进一步促进代谢紊乱状态的恢复。据悉,目前研究团队已精准定位了15个菌株,它们是高膳食纤维改善代谢的主要贡献者,小鼠实验也验证了其改善血糖代谢的功能。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彭永德教授告诉记者,依托于医院与社区共建的慢病管理队列,研究团队还将进一步建立一套围绕糖尿病发病不同阶段的营养干预方案,以调节肠道菌群的结构与功能。该方案通过选择性地富集肠道中“有益菌”、降低“有害菌”,来维持肠道的健康“微生态”。同时进一步通过解析肠道菌群结构与功能的改变影响机体生理和代谢的机理,为以肠道菌群为靶点的系统的健康管理体系奠定基础。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擅长领域:擅长治疗消化性溃疡(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消化道出血;肠易激综合症;一般炎症性胃肠道疾病(急慢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急慢性胰腺炎;各种肝炎;肝硬化腹水、大肠息肉;肛裂;肛瘘;内外痔;同时擅长给患者提供胃肠道如何保养等。
擅长领域:擅长各种疑难复杂皮肤病,尤其是面部损容性皮肤病(痤疮、玫瑰痤疮、白癜风、黄褐斑等)、化妆品皮肤病、过敏性皮肤病等疾病的诊断和处理,以及化妆品人体安全性和功效评价。
擅长领域:擅长中医药治疗痛经、月经不调、不孕等妇科疾病;应用中医手段调理亚健康、慢性疲劳疾病及多囊卵巢综合征。 青春痘、荨麻疹、咳嗽、气喘、眩晕、关节疼痛、口腔溃疡、小儿厌食等中医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