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解读“校园凶杀案”及其对策

2010-05-05 13:11:0039健康网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近日国内连续发生了3件校园凶杀案,引起社会的极大反响。社会各界纷纷反思问题的原因并寻求解决办法。根据目前的媒体报道来看

  专家建议:重视全民心理健康和家庭教育是根本之策

  近日国内连续发生了3件校园凶杀案,引起社会的极大反响。社会各界纷纷反思问题的原因并寻求解决办法。根据目前的媒体报道来看,反思主要集中在精神病患者的管理、社会竞争激烈带来的心理压力、社会存在的不公平现象和校园安全的管理,解决办法主要是加强校园安全管理措施,4月30日媒体就报道了教育部发出紧急通知:严防来历不明人员进校园。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福建南平“3.23”校园凶杀案的凶手郑民生曾经是一名医务人员,而且并非精神病患者。虽然有专家认为他可能是精神病患者,但是从报道来看郑民生在实施罪行前经过了策划,清楚知道自己的行为后果,是有意而为之,至于他在法庭上说有人要害他,不排除他试图想伪装成精神病患者而逃脱法律惩罚;广东雷州“4.28”校园凶杀案的凶手是一名病休的教师,病休的原因是神经衰弱,而非精神病。因此,引发重大社会影响的校园凶杀案的凶手并非一定是精神病患者,实际上多数情况反而是精神病以外的其他精神心理引起的。而校园凶杀案接连发生不排除有媒体报道后引发的示范效应作用,换句话讲,可能是凶手有意而为之,如果是这样的话就并非精神病。而且这两次校园凶杀案的凶手的职业都是在社会上拥有较高的美誉度:医务人员—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和教师—教书育人的灵魂工程师,他们杀害无辜的学生给社会带来的冲击更大。

解读“校园凶杀案”及其对策

  因此,除了众所周知的精神病患者在处于精神障碍的发病期犯下罪行无需承担法律责任外,如何判断精神病患者犯罪时是否处于精神障碍状态?除了精神病,最常见还有哪种精神心理患者容易报复社会?对于医务人员、教师、公务员、军人和警察等承担着社会的安全、稳定和发展重任的人员,如何避免他们出现精神心理问题而危害社会?因为他们如果危害社会,对于社会的危害比普通人更大,因为他们有专业知识、有一定的权力,还戴着一些荣誉和光环。为此,我们采访了武警广东总医院心理科主任何日辉,就这些问题从专业的角度进行分析。

  何日辉主任介绍说,目前的确社会大众对于严重危害社会并令普通人无法理解的犯罪行为,第一反应往往是犯罪者是否有精神病?应该说这种反应是正常的,但是这还不够,因为有精神病史并非意味着犯罪者就可以免除罪责,另外,还有其他精神心理疾病可以严重危害社会安全,最常见也最容易被忽视的是一种叫“人格障碍”的疾病,尤其是反社会性人格障碍和冲动性人格障碍是最容易危害社会的类型。

  首先,虽然如果怀疑犯罪嫌疑人有精神病可能,可以委托司法机关提出精神病鉴定的请求,但由于对于精神病的鉴定手段的局限性,不同医生或机构可能会出现偏差甚至完全相反的鉴定结果。因为精神病的鉴定主要依靠问诊、家属或同事等周围人的叙述、家族史、医生的观察和经验等主观因素来确定,无法像躯体疾病那样借助于非常明确的物理检查等客观手段进行鉴定,因此不可避免可能会出现鉴定结果的不一致。还有人利用这个鉴定手段的缺陷伪装成精神病,试图免除刑事责任。日本曾经发生一起与福建南平案非常相似的惨案:2001年6月8日,日本大阪的池田小学闯入一名男子,制造了一起惨绝人寰的凶杀案,8名学生惨遭杀害,13名学生与老师受伤。在被捕之后,名叫宅见的凶手起初装成精神病患者,企图蒙混过关,而且据媒体报道他的确有精神疾病史,但是最终在经验丰富的专家鉴定下,宅见承认自己有自知力,在法庭上表示,自己既然不为社会所容纳,就报复这个社会。因此,即使犯罪嫌疑人有精神病史,也并不意味着他可以免除刑事责任,要看他犯罪时是否有自知力。从这个角度来说,虽然有专家质疑郑民生没有进行精神病鉴定,但是根据郑民生的供词他杀人的目的来看,他犯罪是有蓄谋的,犯罪时意识是清楚的,是有自知力的,因此他必须承担刑事责任。

  其次,精神心理疾病中除了精神病以外,另外一种容易危害社会的疾病被人们所忽视了,它就是“人格障碍”。“人格障碍”并非一个罕见的疾病,有资料显示国内发病率高达5%-10%。只不过以前我们并不重视而已。国外发病率也很高,比如2001年~2002年美国进行了一项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NationalEpidemiologicSurveyonAlcoholandRelatedConditions,NESARC),调查结果公布在《临床精神病学杂志》上,按照美国精神病学协会制定的诊断标准(DSM-IV),根据这次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估计有3080万美国成人(占总人口14.8%)至少患有一种以上人格障碍疾病,其中大概有760万人有反社会性人格障碍,且男性的反社会性人格障碍发病率高于女性。

  CCMD—3(中国精神心理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对“人格障碍”诊断标准为: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使病人形成了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这种模式显著偏离特定的文化背景和一般认知方式(尤其在待人接物方面),明显影响其社会功能与职业功能造成对社会环境的适应不良,病人为此感到痛苦并已具有临床意义。在人格障碍中,有两种类型容易对社会产生危害,即反社会性人格障碍和冲动性人格障碍。反社会性人格障碍是指以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经常违法乱纪,对人冷酷无情为特点,男性多于女性。病人有"七无"特征:①无社会责任感;②无道德观念;③无恐惧心理;④无罪恶感;⑤无自控自制的心理能力;⑥无真实或真正感情;⑦无悔改之心。相对于精神病,郑民生更符合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的特征。“冲动性人格障碍“(又称“攻击性人格障碍”)则以情感爆发,伴明显行为冲动为特征,男性明显多于女性。这两种人格障碍往往将遇到的挫折或不幸完全归结于外在的因素,即外归因,而很少反思自己的原因,因此往往不会通过挫折而提升,反而因为不断受挫而不断累积对社会的不满,在这个过程中,往往并没有严重的精神异常,而这种对社会的不满和愤怒在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爆发出来,往往以报复社会的方式出现,也往往让周围的人震惊不已。

  因此,我们要防止这类悲剧的发生,除了要对学校的安全措施进行加强外,更重要的是要从根源上减少这类病人的出现,最起码要防止这类病人出现在医务人员、教师、公安、军人和公务员等承担着社会的安全、稳定和发展重任的职业人员中。何日辉主任建议目前最重要的措施是要提高这些职业的准入门槛,在入职前除了进行身体检查外,还要进行心理健康水平检查,即要进行身心全面检查,将有人格障碍和精神病等严重精神心理患者排除在队伍之外;其次,要对现有的和以后进入的人员每年进行至少两次心理检查,将心理检查与身体检查一起进行,并针对心理检查结果进行分级干预,严重者要住院治疗,当然如果能够将精神心理疾病的治疗纳入医保将大大减少患者的负担;最后,要对这些职业人员的心理健康进行系统干预,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释放压力等,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何日辉主任说,我们只有从这些角度出发,通过长年的坚持,才能减少危害社会的精神疾病患者的发生,尤其是在这些承担社会安全和发展重任的职业人员中。

  最后,何日辉主任指出,如果要从更大范围减少此类悲剧的发生,还需要全民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和优质家庭教育,这是根本之策,这需要政府的支持和社会各界的重视。

(责任编辑:期俊军)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中国互联网百强,于2000年3月9日开通,中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多年来,在健康资讯、名医问答、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引领在线健康信息,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

健康资讯推荐
特别策划
热门问答更多
推荐医院更多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