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不化疗不输液治疗白血病 北大最新进展发表新英格兰

2014-12-04 13:48:30北大血液研究所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2014年12月4日,国际医学顶级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以通信形式发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主鸿鹄、黄晓军为作者的临床研究成果:“口服砷剂和维甲酸治疗非高危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这是该研究团队今年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的第2篇系列研究文章。

  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近日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临床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2014年12月4日,国际医学顶级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影响因子54.42) 以通信形式发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主鸿鹄、黄晓军为作者的临床研究成果:“口服砷剂和维甲酸治疗非高危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Zhu HH, Huang XJ,Oral Arsenic and Retinoic Acid for Non–High-Risk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14,371(23):2239-2241]。这是该研究团队今年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的第2篇系列研究文章。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是一种起病凶险的恶性血液病,单纯依赖化疗患者复发率高,总体生存较差。维甲酸与砷剂联合治疗作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治首选方案,被业界称为“梦幻组合”,根治率达到90%以上。

  此前黄晓军课题组在国际上首次通过前瞻临床试验证实口服砷剂和静脉砷剂具有相似的疗效和安全性,成果发表于2013年国际肿瘤学顶级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影响因子18.03)。

  在此基础上,课题组2013年2月设计了新的临床试验,共纳入20例初诊非高危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病人(白细胞小于1万),仅用两种口服药物(复方黄黛片和维甲酸),不要传统的化疗药物,不输液,缓解后不用再住院,总治疗时间为8个月,结果显示所有病人都达到完全缓解,利用目前最敏感的实时定量PCR方法证实所有病人都可以达到血病基因转阴,更为重要的是所有病人在达到缓解(约1个月)后均不再需要住院治疗,不影响正常工作和学习,生活质量接近正常人,医疗费用较低。

  上述成果在国际上首次证实“不化疗,不输液,仅用两个口服药物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可行性,使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疗更为简便,避免化疗带来的多种副作用,大大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同时减轻了患者医疗费用负担。该项研究使得我国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领域稳居国际前列,成为推动该领域发展的重要力量。

  论文第一作者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主鸿鹄副主任医师,通讯作者为黄晓军教授,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北京市科委首都特色重点项目、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的资助。

主鸿鹄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血液病研究所

主鸿鹄,男,43岁,博士,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副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青年委员。从事血液病临床和科研工作20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主要研究方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诊治、急性髓性白血病的个体化诊疗、急性白血病的分子分型和微小残留病监测研究。作为第一作者发表论文26篇,其中SCI论文11篇,合计影响因子为154分。在国际医学领域顶级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2篇、国际肿瘤专业顶级杂志《JClinOncol》1篇、国际血液专业顶级杂志《Blood》发表论文1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北京首都特色重点项目1项,参与国家科技部863课题4项。作为主编或副主编出版书籍4部,参编书籍7部。获得2013年第4届亚太血液联盟BTG会议最佳论文摘要奖、2013年首都十大疾病科技攻关创新型科技成果奖(排名第二)、2013年度北京大学医学部优秀论文奖1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科研单项奖2项。2014年度首都十大疾病科技攻关惠民型科技成果奖(排名第一)。

特别策划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