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中国式创新创业:如何走出去 拿进来?

2016-06-17 17:20:5339健康网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到底是什么阻碍了中国医生的创新?在推动临床医生创新上,又该如何跨越从理念、到技术、再到产品的鸿沟?中国式的医生创新创业又该如何进行呢?引发业内人士热议。

  近年来,在国家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形势下,在医疗器械创新的大潮当中,除了医生集团大热,一些临床医生开发创新产品也逐步得到产业界和资本界的极大重视,而由于医生对临床的需求最为了解,尤其在心血管领域创新中,医生普遍被认为是创新的灵魂。

  然而,近日,在中国“首届国际心血管技术和产业创新峰会”上,来自以色列Yuval Binur博士一席话振聋发聩。他表示:“中国有着辉煌的历史与创新成果,在历史上的每一个阶段我们都能看到中国人的智慧,但今天,我们只看到了一个又一个来自以色列的创新项目,中国创新在哪里?医生本应是创新的主体才对,中国也完全有能力依据中国国情制定符合实践条件的卫生保健策略。”

  到底是什么阻碍了中国医生的创新?在推动临床医生创新上,又该如何跨越从理念、到技术、再到产品的鸿沟?中国式的医生创新创业又该如何进行呢?引发业内人士热议。

中国式创新创业:如何走出去 拿进来?

  中国式创新多瓶颈亟待突破

  提到全世界最具创新力的国家,以色列首屈一指。在过去几年中,以色列这样一个小小的国家,出了众多诺贝尔奖获得者。同时在心脏病领域中,一些级的世界心脏病领域的专家,也都来自于以色列。

  在峰会下午举办的国际心血管领域创新项目技术路演环节,6个来自以色列、美国的创新技术项目依次亮相,引发诸多国内专家一致赞誉。但遗憾的是,中国科学家没有能够出现在这个创新的舞台上。

  到底是什么阻碍了中国医生的创新?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信内科主任孔祥清认为,如今,政府倡导全民创新,而医疗行业的创新不外乎三件事:医生、工程师、资本。三者完美结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然而,在中国这三者都是孤立的。

  “首先,客观上来讲,许多医生没有理念,大都在跟风。一直以来,我们都在想能否有办法创造一个比国外好的东西,但实际上都在仿制别人;其次,工程师并不不知道自己做什么,并不知道临床需要什么。许多工程师热情很高,坐在家里想做什么事情,但做出来的东西往往与临床医生的想法大相径庭;资本也是如此。医疗创新专业性非常强,一般人根本无法理解,不明白这样的投资究竟会不会有市场,这就是资本的问题——不知道往哪儿投。”孔祥清表示。

  的确,与全民创业的大潮相比,国内真正通过创业将创意付诸实践的医生寥寥无几。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主任医师葛均波教授也表示,以色列全国仅有八百万人口,但创新方面成就却非常突出,尤其是能够迅速在临床普及应用的医疗器械方面,有着很好的转化机制,包括对专利的申请、售出和进入大规模的生产。相比之下,我国由于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和缺乏创新意识,缺乏以色列的平台。

  “这就是为什么改革开放30年来,医学领域的原始创新大多不是出自中国。当我们看到别人的成果时,需要考虑该成果是否有不足,怎样才能改进,我们要进行制度创新,系统创新和理念创新。”葛均波说道。

  对心血管领域的创新创业领域了解颇深的先健科技董事长、首席执行官谢粤辉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认为,目前从整体来看,中国企业在全球进程中的瓶颈主要是两点:知识产权。这个行业里,知识产权很多专利很难以突破;规模生产的运营和质量过程管控。也就是说,中国企业目前还是缺失执行国际接轨质量管理体系的能力。这两点中国企业需要引以重视。

  “中国同行业在全球的参与程度相对也比较低,整个中国前三家心血管企业2015年的销售总和仅为4.6亿美金。”谢粤辉坦言,在这个领域中,基本上特点是比较鲜明,就是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严格的政府监管和严格的质量要求。未来,创新+质量将是中国医疗创新企业进入全球的唯一途径。

  整合多方资源打破行业壁垒

  葛均波教授认为,“天时、地利、人和”足以概括当下中国医疗市场创新环境。所谓天时,是指国家支持;所谓地利,指庞大的市场需求;所谓人和,即一大批科研人员。

  据葛均波介绍,目前从国家战略方面来看,国家提出“加强对医疗器械原始高端创新的支持”,预测到2020年,全国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将达到6.5%-7%。与此同时,生物医药跟高性能医疗器械被列为重点发展的十大领域之一,未来十年将开发出5-10项应用于心血管、人工关节、视觉恢复等临床治疗的生物医用材料,高端功能性植/介入产品规模将达到30亿元。

  面临机遇,整合多方资源,加强业内合作,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模式变得势在必行。为此,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简称“CCI”)在葛均波院士的发起下和国内多位资深心血管病专家共同参与下,于2015年9月在上海正式创立。

  作为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秘书长的沈雳认为,医师是医疗器械技术创新的主导力量,但是将创新的理念转化为可应用于临床实践的产品,仅有医师是远远不够的,如何让医师创新与市场需求完整融合,让临床创新的技术组中实现向产业化转化,最终惠及百姓,是CCI主要研究实践的课题。

  据沈雳介绍,CCI下一步的主要工作是整合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优质专家资源,为有创新和意愿的医师明确的思路,开展针对性的创新培训和辅导,并帮助他们整合创新转化所需外部资源。目前,CCI正在与国内一些投资机构、厂商、以及政府进行合作洽谈。

  “地方基层医院在创新资源和技术条件有限,很多基层医生的创新的理念苦于没有好的研发平台去转化。他们直接与大医院打交道会困难得多。而CCI平台会为他们提供完善的全程支持和服务。”沈雳表示。

  其实,作为一家创意型的公司,波士顿科学成立36年以来,在地方资源整合方面一直走在前列。在波士顿科学全球副总裁、北亚区总经理王欣看来,创新既是产品和技术的创新,也是与医生的完美结合。王欣认为,光有技术和产品是不够的,医生培训也是至关重要。“我们需要保证医生有非常好的培训,尤其是在基层,在偏远地区医生的培训,或者小医院医生的培训。”王欣表示。

  对此,早在2013年,波士顿科学就在上海开办了“创新中心学院”,通过新技术和产品的有效结合,为边远地区的医生提供“远程培训”系统以及3D系统,开创了相对价格较低,成本更加可控的专业教育方式。

  “作为一个跨国企业,我们要考虑到让中国医生,不光是本土创新,还要帮助他们走出去,我们在这一块也做了一些探索。今年3月份,我们在中国搭建了消化内镜直通车万里行项目,将中国医生输入到东南亚、南亚、中东以及东亚,让他们去培训海外医生。这个项目就是希望在创新这个层面不局限于产品、研发,而是多方位的。”王欣强调。

  下一步,走出去,拿进来

  无论是以色列,还是美国硅谷,创新产业化的链条已然清晰。对中国而言,下一步,如何学习和借鉴以色列以及美国硅谷的体系、模式和经验,如何实现企业间的相互合作值得思考。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冠心病诊治中心副主任吴永健认为,目前,中国首先需要走仿制这条路,然后才会有创新。在国家万众创新的氛围熏陶下,整个国家的创新氛围已经逐渐形成。但医疗行业应该如何创新,实际上还需要跟随美国及欧洲的步伐,在前人的基础上添砖加瓦。

  而在Yuval Binur博士看来,中国的本土市场也是以色列“始于足下”的第一步。中国有13亿人口,中国的老百姓需要先进的,医疗解决方案,市场潜力巨大。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人口体量是美国的三倍。所以,将中国本土市场作为一个枢纽,先把本土市场做好,然后再走出去成为以色列一大愿景。

  谈及中国与以色列的合作,Yuval Binur博士表示,以色列来中国并不是要教中国,而是一起携手学习。以色列确实可以成为非常好的孵化器来推动新点子、孵化新创意,提供相关培训。中国可以派年轻的企业家到以色列接受培训,而以色列人也可以来到中国,从中国学习中国的临床需求,更多的了解。通过这样的流程和过程,双方就可以引入一些引人入胜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满足各自需求。

  “我们不能忽视中国的重要性,有很多中国人来到以色列寻找投资的机会,但是我们仍然需要进一步增强和中国的联系,这也是我所希望看到的中国和以色列可以怎么样来进行合作。我们可以设立一些合资企业,然后推出一个中国产品。”Yuval Binur博士强调,在创新和全球化方面,以色列一直走在世界前端,现在也希望能够助中国一臂之力,实现更多全球化,让各自产品能够进入更大的市场。

  提及对中国医生的建议,Yuval Binur博士表示,中国医生需要直面阻力的勇气。

  最后,他也提醒,无论是进行科学创新还是医学临床实践,需要的是团队,而非单打独斗,以心血管疾病为例,外科医生、电生理、心衰等多学科医生必须通力合作,才能够为患者制定最为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质量。

  “创新非常困难,你必须要面对困难,还有可能失败,但失败并不可耻。”Yuval Binur博士强调。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中国互联网百强,于2000年3月9日开通,中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多年来,在健康资讯、名医问答、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引领在线健康信息,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

健康资讯推荐
特别策划
热门问答更多
推荐医院更多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