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指导: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中医科 汪天湛
秋冬季节,气候干燥加之温热辛辣的饮食,长痘、口腔溃疡、牙龈出血、流鼻血等“上火”症状并不罕见,传统常用“清热泻火”的方法来治疗。但有些人在“上火”的同时还有手脚冰凉、大便不成形、小腹怕冷喜暖等寒象,中医将这种情况称为“上热下寒”。一寒一热,在人体内上演一出“冰与火之歌”,颇为矛盾,治疗时自然更为棘手。
那为何会出现“上热下寒”的现象呢?如何调理“上热下寒”这对矛盾呢?
热气的本性是往上走,寒气本性是向下走,如果任由它们发展,很明显将会出现“两极分化”,机体的平衡就会受到破坏而引起疾病。我们平时健康无病,是由于机体有阻止这种两极分化的能力,把热气往下拉,把寒气往上提,使寒热交流达到动态平衡。在这其中维持动态平衡的重要枢纽就是中医学中的“三焦”。它是六腑之一,指位于躯体和脏腑之间的空腔。横膈以上是上焦,包含心、肺等脏器;横膈与肚脐之间为中焦,包含脾、胃等;下焦指的是肚脐以下的下腹部,包含肾、大肠、小肠、膀胱等。上、下焦好比是两个车站,中焦好比是连接其中的道路,两个车站互相向对方发车,一般会有两种情况导致交通受阻:一是车站本身出现问题不能发车,二是连接车站的道路发生堵塞。
如果是第一种情况,机体下焦肾阳不足,不能正常“发车”,不能鼓动肾水上升,使得上焦车站中心火得不到肾水的滋养,就会出现上热的症状,同时下焦车站肾也得不到上焦车站心火的温煦,出现下寒的症状。同理,先有心阴不足不能主动下交于肾,也能造成“上热下寒”。治疗上需要清上温下,引火归元,以助阳生津,敛上浮之虚火。
如果是第二种情况,饮食不当、情绪压力等原因引起中焦(脾胃)气机升降失常堵塞了上下焦车站的道路,也会使上下焦的交通受阻,进一步出现热盛于上、寒滞于下。这时治疗就重在疏通道路,如我们临床上常用的半夏泻心汤就使用了黄连、半夏、干姜、黄芩等药物,以辛、苦的药开路,打开中焦的通道,使上下焦车站恢复正常交通。
“上热下寒”体质的人,在平时生活中一定要注意调理,从饮食、作息、运动等各个方面着手。
饮食上要注意少吃辛辣油炸等重口味以及一些生冷的食物,多吃点清淡、温和的食物,来缓解身体上身热,下身寒的症状。每天的饮食要规律,一日三餐,不要饥一顿饱一顿,七八分饱最好,避免进食羊肉、辣椒等辛热的食物,建议多吃新鲜蔬果、百合、银耳、莲子、山药等养阴益胃,健脾生津。
作息上要注意不要熬夜。经常熬夜会使得机体阴阳失调,内分泌紊乱,进而导致三焦气机失常,上下不通,免疫力下降,加重上热下寒的症状,因此建议每天早一点休息,使身体各处都得到一个充足的休养,可以提高体内代谢和排毒的能力,减轻身体的负担,进而缓解上热下寒的症状。另外睡前可以用40摄氏度左右的热水足浴20分钟左右以引火下行,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温肾散寒,改善手脚冰凉,虚火上浮。
饮食和作息调整了之后,运动也不可少,每天要有足够适度的运动量,可以选择一些力所能及的运动如慢跑、游泳、跳舞、太极拳等,这些运动可以促进体内的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减少气血瘀堵的情况,同时还能释放我们身体的压力,调畅三焦气机,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对于体内的热毒或是寒邪,都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当然,“上热下寒”证临床上较为复杂,其致病原因、临床表现、病变部位等也各不相同,因此一定要在有经验的中医师指导下辨证施治,切不可盲目跟风,滥用药物而贻误病情。
(编辑/杨美云 通讯员/顾海鹰)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擅长领域: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常见病
擅长领域:在吉林三甲医院从事中医、针灸理疗工作二十余年。曾在长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研修,曾受俄罗斯政府邀请从事中医、针灸等中医诊疗工作。撰写国家级、省级医学论文20余篇,并亲自带教多名中医进修学生。擅长风湿、类风湿、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引起的各种关节肌肉疼痛,中风偏瘫、痿症、哮喘、癫痫、呃逆等消化系统、神经系统、骨关节、软组织、肌肉等疾患的诊疗。
擅长领域:专长糖尿病及并发症、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及内分泌相关疾病的中医调治,对眩晕、头痛、呼吸道疾病、胃肠道疾病、腰痛、关节痛、月经病、皮炎湿疹等常见病均有一定诊治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