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指导: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二科:谭颖、张卫
近日,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二科在曾智桓主任医师带领下完成首例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手术。该手术的成功开展,标志着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二科心脏起搏治疗水平迈向国内领先水平,实现起搏治疗领域的突破。
72岁阿姨确诊“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历经多次手术
患者姚阿姨72岁,既往有乳腺癌,已行双侧乳腺切除术并局部行放射治疗,胸壁皮肤菲薄,疤痕形成,且平均1-2个月就发生一次右上肢淋巴管炎。
2008年,姚阿姨确诊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于左上胸植入心脏起搏器。
2019年,因起搏器电池耗竭需更换起搏器,但术中拟更换起搏器时发现左锁骨下静脉闭塞,且心室电极起搏阈值升高。这种情况下,只能选择在右上胸植入心脏起搏器。
右上胸植入心脏起搏器的术后10个月时,姚阿姨又因右上肢反复淋巴管炎引发起搏器囊袋感染,经保守治疗后无改善。
经与患者及家属重复沟通,决定再次启用原左上胸起搏电极,并成功拔除右上胸心房及心室电极,并对囊袋进行清创术,右侧手术切口逐渐愈合。
20多天前,姚阿姨出现囊袋处局部疼痛及发热感,后出现囊袋下缘小破溃。这种情况下,姚阿姨自行服用“头孢”并进行局部消毒,疼痛及发热感有所缓解,破溃处也逐渐结痛。
然而,1天前姚阿姨在自行消毒时,局部痂皮脱落了,囊袋下缘出现了一个比较大的破溃口,导致脉冲器外露。经积极换药处理后,局部囊袋仍有脓液,破口也无法愈合,如果左前胸起搏器不去除,局部创口将难以愈合;加上姚阿姨进行 TAVR 术后,基础疾病多,容易引发严重败血症!
目前,姚阿姨双侧胸前区均不具备制作起搏器囊袋条件,如果选择经心外膜植入电极,外科手术创伤较大,需将囊袋置于腹部,而患者体弱多病,手术风险极高!
无导线起搏术为患者再续生命篇章
如何制定后续的治疗方案,保证心脏起搏的安全有效、又不发生感染,成为了救治姚阿姨的最大难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二科进行了全院多学科讨论,结合姚阿姨的病情,心血管二科团队最终决定局麻下行无导线起搏器植入的治疗方案,为姚阿姨的心率提供了最有效的保障。
心血管内科作为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重点科室,具备全面开展各项心内科业务的能力,积累了30多年的起搏器植入经验,但考虑到姚阿姨心腔内已有多条电极,这无疑是给无导线起搏器植入带来巨大的挑战。
为了使手术过程万无一失,心血管二科团队在术前进行了精心的准备工作,通过股静脉送入直径约1cm的鞘管,将1.75g的无导线起搏器经输送系统送入右心室,在手术过程中完美地避开原有的起搏电极导线,将无导线的“胶囊起搏器”顺利植入右心室间隔部。测定起搏参数良好,起搏心电图形对比原来起搏心电图形QRS波明星变窄,固定牢靠,顺利释放起搏器,撤除鞘管。
起搏器植入后,又择期完成了原起搏器襄袋的清创处理。
术后,姚阿姨的恢复情况良好。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成功,不仅解决了她的起搏问题,还有效地避免了感染的风险。此次手术的成功,离不开心血管二科团队的精心准备和协调配合。他们不仅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还注重多学科的交流和协作,为不能植入传统起搏器的高龄、囊袋感染、电极脱位高风险的姚阿姨提供了更优化的治疗方案,更加有效地保障了她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知识科普
Micra无导线心脏起搏器,无导线起搏器是“起搏导线”和“脉冲发生器”的“二合一”,其体积仅有一粒药物胶囊大小,重量仅约2克,比现今传统的起搏器小93%,被誉为“全球体积最小的心脏起搏器。
无导线起搏器拥有强大的电池续航能力,它不仅拥有传统起搏器的全套功能,也能兼容1.5T/3.0T全身核磁共振扫描检查等创新功能,患者术后可以进行全身核磁共振扫描,不影响其他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使用无导线起搏器时,不需要在胸前制作皮下囊袋,而是通过静脉穿刺将起搏器送至心腔内。无导线起搏器具有无切口、无需经静脉电极导线、术后恢复快等优势,避免了起搏器囊袋的破溃和感染、起搏导线磨损和断裂的风险,使用寿命长达12年以上。
(编辑/杨美云 通讯员/王媛)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