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月3日举办的“中国慢性病防控体系建设”中国工程科技论坛第159场研讨过程中,国家卫生计生委疾病预防控制局孔灵芝副局长介绍了我国慢病防控的严峻性质及应对策略:
很早以前,我国就建立了四位一体的基本医疗制度,其中包括两大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显然,防治结合是慢性病控制的有效方式。其基本原则是三个坚持: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注重效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重心下沉。
而在慢性病防治的行动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搭建社会平台,慢性病防治是社会共同的责任,同时促进政府行动,加强能力建设,提高健康行为,关注职业健康,开展早诊早治,完善信息系统。
近年来,卫生系统在加强慢病防治工作的同时,也促进部门间的合作。但这只是开端,各部门针对慢病的危险因素,相继出台了相关政策。
更重要的是,多个地方政府启动了健康计划,以健康城市为载体,打造健康工程,出现了许多健康城市、健康镇、健康区、健康省。在健康城市建设中,慢病防治或卫生工作已不仅仅是卫生部门的任务,而是成为一种社会责任。
除此之外,还要从源头做起,提高群众的健康行为。2007年,我们发起了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强调不仅要传播知识,更要提高百姓的技能和行动力。如果不行动,科普知识就不能转变为健康效果。
这个行动得到了各地政府的欢迎和支持,截止到2012年底,全国62.2%的区县已经开展行动,最开始主要是膳食和运动,现在包括控烟、减盐、限酒、控油等,均在这个平台展现。
众所周知,王陇德院士发起了脑卒中筛查,2011年已经筛查了80万人。更重要的是,我们不仅筛查出患者还提高了公众的健康意识。
筛查过程其实也是社会动员和群众健康教育,提高专业队伍能力的过程,最终达到死亡率下降的目的,同时建立防治网络和体系,建立数据库,最后探索慢病防控的适宜策略和工作模式。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