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各地探索经验,从医联体内部成员结构关系上来说,大致可分为紧密型和松散型两类。联盟成员的人、财、物统一调配,经济利益一体化,属于紧密型医联体,瑞金医疗集团则属于此类;仅通过合作协议明确各成员之间权利和义务的医疗联盟,则属于松散型。(据卫生部医改办公立医院改革第300期简报)
由于松散型医联体多是停留在技术协作方面,即核心医院向下级医院提供专家和技术支持、实现联盟内的信息互认等等,但在人员调配、利益分配等方面并未统一,因此医院缺乏动力。
北京市医管局提供的内部材料,还列出了北京朝阳医院联盟双向转诊的具体数字:下转患者134例;上转患者15例(其中3例为下转患者病情加重后又转回本院,12例治疗第二疗程转回)。北京友谊医院医联体实施一个月来,北京友谊医院向东城区第一医院转诊240人。数字显示,上转率远小于下转率,上级医院往下级医院转诊的动力,远比下往上转的动力要大。
一位卫生部门官员向39健康网分析指出,出现这种转诊动力不足的问题,是因为利益关系未调整好。
三甲医院有动力往社区医院转病人,皆因病人入院后需要做一系列检查治疗,后期康复无需留在大医院浪费优质医疗资源,而且从医院角度看,这类病人占着床却没多少钱可赚,大医院乐于下转;小医院在其病人少的情况下,当然也不愿意上转。
“因绩效工资没搞好,积极性下降,有的地方基层也有推诿病人的。”该官员透露。
北京儿童医院院长倪鑫也表示,过去医院之间的相互合作往往停于表面,仅仅是在医院挂一个牌子,医院之间缺乏交流,直到遇到做不了的手术,才会想到其他医院的专家资源。
相比之下,紧密型医联体内部实现了利益责任共同体,医院联盟内部人员、财政、利益一体化,因此在对联盟内各级医院定位进行调整时,也会做更加务实的考虑。
在2013年全国两会期间,就有政协委员公开表示:“要让医联体达到最终效果,调动各方积极性,尤其是把大医院拉入医联体,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采取紧密型。”
3月27日,北京儿童医院正式宣布组建全国唯一一家跨省专科型医疗集团,在合作形式上将不仅有技术联合,还会有医院科室托管,甚至整院托管。至今已有安徽省立儿童医院、郑州市儿童医院加入。
尽管如此,目前通行的医联体形式仍是以松散型医联体为主,由于属地化管理、财政管理、医保报销、人员编制等限制都使得紧密型医联体的建立掣肘明显。
卫生部医改办主任梁万年在年初的医改专题发布会中也坦言,“卫生部正在和有关部门研究,希望找到一些办法,推动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克服构建、发展中的障碍”。
与39健康网熟识的卫生部门官员则透露,目前政府对于医联体内部协作的形式并无具体要求,紧密型或松散型均可。但对于医联体是否会由松散型向紧密型发展,他未加多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