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广州市目前登记在册的大肠癌患者有16354人,预计每年新发大肠癌病例2691例,在消化系肿瘤中是第一高发。目前,广州市正在……[详细]
解除胃癌危机,降低胃癌发生风险,是消化专家们极为关注之事。在2016南方消化疾病及消化内镜国际论坛上,南方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详细]
主办: 广东省医学会
承办: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协办: 广东省肝脏病学会
时间:2016.7.8-7.10
地点: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
参会嘉宾(部分)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副院长
此次南方消化论坛建立了一个良好的互动平台,加强学习和交流,增进了解和友谊,推动和促进消化道疾病的研究整治,专家的演讲也必将是一场盛宴,预祝大会成功。
南方医院消化内科主任,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委员兼副秘书长
国内外消化专家将在大会上展示自己的工作经验、科研成果,共同推动消化领域新理念、新技术、新规范的执行,提升我国消化系统重大疾病诊治防控能力。
日本秋田红十字医院消化道疾病中心中心长、日本大肠检查学会评议员
能被邀请参加这样盛大的集会表示感谢,我和大会主席刘教授十五年前就是朋友,交往极深,希望大家能满足我们关于讲座的要求,预祝大会成功。
美国梅奥诊所炎症性肠病专科主任和医学教授
感谢组织者举办这样有影响力的会议,为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和互相学习的平台,为消化道疾病和癌症的治疗进行思想的碰撞。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美国医学科学院院士
本次消化论坛有个鲜明特点,国际和国内,有基础和临床,有中医和西医,还有病理和护士,将成为医学发展的新时代。
广东省医学会秘书长
十年磨一剑,规模越来越大,影响力越来越强。今天的会议可以成为国际会议,有来自香港,东南亚和日本,美国的代表。真心感谢为此平台做出贡献的南方医科大学一代又一代专家。
7月9日,在2016南方消化疾病及消化内镜国际论坛上,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副秘书长、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刘思德教授指出,消化系统肿瘤都属于高发肿瘤,广东排名前五的肿瘤里就有四个是消化系统疾病,并且有年轻化趋势,“其中最高发的当数大肠癌。”……[详细]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学科带头人,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委员兼副秘书长
结直肠癌全球都有增长的趋势,男性高于女性,发达地区高于欠发达地区,城市高于农村。值得关注的是,发达国家90%以上的患者在50岁以上,但在发展中国家,患者发病年龄较小。由小腺瘤发展为典型腺瘤、大腺瘤,再到癌,需要7-15年的时间,现有的医学技术已经可以阻断大肠癌的发生……[详细]
广州市肿瘤登记资料显示,2009年户籍人口大肠癌发病为33.05/10万,发病年龄从40岁以上开始逐步上升,到50岁时发病率接近50/10万。有家族或个人结直肠癌史或腺瘤史、炎症性肠病个人史、家族性腺瘤性综合征病史的人群,属于早期大肠癌高危险人群,而年龄40岁以下的其他人群属于低危险人群……[详细]
据了解,直系亲属筛查从2015年开始。其中,40岁以上直系亲属本身已是高危人群,因此不做初筛,登记建册后直接参加肠镜检查。这样的系统性筛查可以发现人群中的早期癌和癌前病变,及时干预可以有效降低广州大肠癌的发病率。但令人惋惜的是,初筛发现的阳性人群不少人不愿意做肠镜精筛……[详细]
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的症候群,可由多种疾病引起,但也有一些出血难以查明原因。对于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小肠)出血,应该如何诊断?不同的诊断方法又有何优劣?在2016南方消化疾病及消化内镜国际论坛上,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智发朝教授对此作了系统的报告...[详细]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消化内科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南方消化病研究所所长,广东省胃肠病重点实验室主任
临床上,小肠出血并不常见,约占整个消化道出血的5%-10%。随着胶囊内镜、气囊辅助内镜、影像学检查等技术的发展,大多数消化道出血的原因能够明确诊断,而之前被诊断为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有75%左右被发现是小肠出血。小肠出血的原因有很多,因年龄、用药史、发病部位、出血量不同而异……[详细]
小肠出血的诊断方法有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内镜检查等。2012年中华消化杂志推荐的小肠出血诊断流程为首先判断出血的显隐性,之后根据出血量进一步检查。出血量小时可实施胃肠镜检查,若患者大出血,则宜进行血管造影。当检查结果为阴性时,则需继续通过小肠CT、小肠镜、胶囊内镜来诊断……[详细]
目前,小肠镜的应用非常广泛。其中,双气囊小肠镜是现在内镜诊断的主流,它可以经口、也可以经肛进镜,发现问题后可以实施活检、标记、息肉切除等治疗。智发朝教授认为,双气囊电子内镜的使用结束了小肠作为消化道盲区的时代,使小肠疾病的临床诊治进入了新时期…… [详细]
胃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般要经历“正常胃黏膜——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异型增生——胃癌”五个阶段。在胃癌发展进程中,幽门螺杆菌(简称HP)是一个不容小觑的角色。六成胃癌源于HP感染,根除HP有助于降胃癌风险……[详细]
在亚洲尤其是东北亚,胃癌的发病率非常高,仅中、日、韩三国胃癌的患者数就占了全球的40%,胃癌防治需要多国专家的共同努力。在南方消化疾病及消化内镜国际论坛上,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消化内科时永全教授分享了亚太胃癌防治共识会议的主要内容……[详细]
大肠癌的发病,除了个体的遗传因素,外在环境因素也不可忽略。饮食、乳制品、叶酸、吸烟、肥胖也与大肠癌发病紧密联系,正所谓“病从口入”。房静远教授表示,七至九成大肠癌与饮食因素有关,饮食等生活习惯影响大肠癌的发生,如脂肪、红肉、酒精、烟草等……[详细]
结直肠癌在我国发病率逐年上升,但早期结直肠癌所占比例低,约15%-25%病人在确诊时合并肝转移。张澍田指出,结直肠癌的防治要筛查重心下移,提高结直肠癌和癌前病变的筛查、诊治水平,将有限的卫生资源从中晚期患者的治疗逐步转移到预防干预、早诊早治来…… [详细]
消化系统肿瘤都属于高发肿瘤,广东排名前五的肿瘤里就有四个是消化系统疾病,并且有年轻化趋势,其中最高发的当数大肠癌。广州市目前登记在册的大肠癌患者有16354人,预计每年新发大肠癌病例2691例。广州市正在开展大肠癌筛查项目,肠癌患者直系亲属筛查从2015年开始……[详细]
粪便DNA筛查是近年来的“新秀”,起源于著名的梅奥诊所,因检查率高、无创、方便,更容易被大众接受,还可以检测左右两侧结肠,但目前仍需更多验证和提高特异性。中山六院已建立了“长安心”肠癌筛查方法孵化基地,开展早期大肠癌粪便基因筛查产品的开发……[详细]
与数十年前相比,我国改革开放后炎症性肠病的发病率就不断升高,可惜治疗上一直没有更好的办法。美国著名炎症性肠病专家Edward V. Loftus介绍,在亚洲国家和地区,IBD有着不同的发病率,而最高发病率是印度(9.31/10万)和中国(3.3/10万)。其中,香港克罗恩病患者肿瘤风险在上升…… [详细]
现代医学的发展和新技术的临床应用,促进了消化系疾病诊断的进展。目前,内镜检查具有各种影像学无法代替的优势,不仅能直观地发现胃肠道早期病变,并且能借助活检对病变进行诊断。张亚历教授对如何通过内镜活检诊断肠道溃疡性病变作出了深入的讨论,对临床疾病的确诊、鉴别诊断有着重要的作用…… [详细]
生物制剂通过基因工程技术从人源基因获得具有治疗作用的蛋白质,抑制免疫系统中引起或加重炎症的特定成分,从而减轻病变症状。早起优化治疗方案适用于早期CD伴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预后不良因素的患者。该方案的优点在于能快速获得临床应答,黏膜完全愈合率高,复发率较低,以及避免反复使用激素的相关并发症等……[详细]
POEM,就是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其通过黏膜下隧道切开食管与贲门平滑肌层治疗贲门失弛缓症。从2010年首次由日本学者Inoue等报道这种技术,目前全世界已有超过3000例患者接受POEM治疗。POEM微创手术能够大大克服传统内镜治疗的疗效不确定性,能明显改善患者咽下困难、食物反流的症状,具有创伤小、疗效可靠的优势……[详细]
专家简介:龚伟,目前任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 常委兼秘书;广东省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消化道早癌学组组长;世界内镜学会(WEO)上消化道早癌学组委员;《中华消化内镜杂志》通讯编委。
随着ESD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及该技术的不断成熟,李初俊教授等医者创造性地利用ESD技术切除消化道SMT,主要包括黏膜下层SMT和固有肌层SMT等。 此项手术的优势在于确保胃肠道壁的完整性不被完全破坏以及能够处理一些内镜无法达到的SMT,充分体现了内镜“微创切除”治疗的优越性……[详细]
随着290系统的引入,各种刀具的引进,以及内镜下治疗技术的成熟,澳门大量积累了ESD、EMR、EFR等经验。据了解,澳门镜湖医院已成功开展ESD及衍生技术、ESE及EFR术、STER及POEM术,2015年更是率先在港澳台地区开展2例LiuPOEM……[详细]
台湾近些年来也开展了ESD手术。台湾卫生福利部双和医院内视镜中心简锡渊医师表示,台湾已经可以开展早期胃癌、大肠癌等的内视镜诊治。他对比了三种不同刀具在ESD的使用,他认为,不同刀具各有特长,应该在不同情况下灵活选择不同的刀具……[详细]
临床上,小肠出血并不常见,约占整个消化道出血的5%-10%。随着胶囊内镜、气囊辅助内镜、影像学检查等技术的发展,大多数消化道出血的原因能够明确诊断,而之前被诊断为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有75%左右被发现是小肠出血…… [详细]
在中国,除了饮食习惯和精神、心理的原因之外,引起便秘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滥用泻剂。李宁教授说道,“便秘需要遵循阶梯式的治疗,严重的情况需要手术,而在早期生活方式和膳食改变的治疗中,肠道微生态治疗应该是首选。”…… [详细]
在治疗消化不良时,78%的日本人会选择中药。但由于对照和症状评分都很少,中药的启蒙评价较差。据此,侯晓华教授提出通过症状来进行辨病——由西医诊断出疾病,再结合症状进行中医的分型,与直接看中医的结果相比,二者有高度的符合率……[详细]